电影《长津湖》热播,再次引发国人对抗美援朝战争及长津湖战役的关注和热议,那么另外一个当事方美国人是如何记载和评价这场战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近期阅读美国历史学者米勒等人所著的三册本《美国史》,相关记录和分析如下:在这场战争的最残酷战斗(长津湖战役)中,中国军队随着他们的军号吹响,一波又一波地发起攻击,猛掷手榴弹,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包围并几乎困住几支美国和南朝鲜部队。在严酷的战斗中联合国军退却了。美军第1海军陆战师几乎被包围在长津水库,他们利用交互跃进的部队扫清前面的道路,才打通往兴南岗的路。在中国军队进攻期间,美军人员伤亡超过1.2万人,但中国人的损失则达到三倍以上,这给史密斯将军关于这次长津“撤退”的说法提供了糟糕的证据。他说,“先生们,我们不是撤退。我们只是在向另外一个方向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段记录我们可以解读出以下两方面的信息:

:一是中美双方在长津湖战役均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中国军队的顽强进攻迫使美国人后退。

二是美国国内对长津湖战役的解读存在分歧,有人称之为撤退和失败,也有人将之称为战略转移。这种分歧延续至今,转移说法甚至成为网上一些人的主论调。

但后来美国发生的,以及战争走向印证了转移说根本站不住脚。

长津湖战役作为中国入朝后打的第一个硬仗,有力遏制了美军的北进势头和嚣张气焰,可以说开了个好头,直接影响了战争走向。对此,米勒等人继续记录评价说,三个星期内,北朝鲜和中国人已经将联合国军猛推回到38度线。杜鲁门现在放弃了一个统一的、亲西方的朝鲜的目标,并寻求谈判解决问题,即使是留下两个朝鲜。美国人想要胜利。在公众舆论调查及共和党人对杜鲁门的批评的鼓动之下,麦克阿瑟将军公开反对总司令对他施加的限制。他只简单说了一句:“没有什么可代表胜利的。”杜鲁门对麦克阿瑟的自大感到恼怒,于是以李奇微将军取代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以长津湖战役为代表的胜利:

一是打碎了美国人发动朝鲜战争的战略构想。在苏美对峙的情况下,美国人不惜在朝鲜半岛发动热战,就是要将半岛统一到“自由世界”之下,要将北朝鲜从共产主义的统治下予以“解放”。但中国军队入朝作战后,彻底打碎了这一战略构想,并将不可一世的美国军队压缩到了38线以南。

二是引发了美国国内的政治危机。以麦克阿瑟为代表的共和党人不愿承认失败,并希望扩大战争范围来赢取胜利,坚持战争到底。但当政的民主党人杜鲁门则担心更大的战争可能会导致世界级核战争,希望和谈结束朝鲜半岛上的热战。这两种战争思路针锋相对,也直接导致了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的结束,杜鲁门连任失败。有意竞逐总统的麦克阿瑟,也在美国国内对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恐惧中退出舞台。更为重要的是,坚持强硬立场的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在入主白宫之后,也不得不走向杜鲁门的和谈策略。

当然,由于美国国内强硬力量的从中作梗,和谈并不顺利。从1950年7月开始,到1953年7月达成停战协定,中美热战不断。这两年间,美国军队伤亡超过12.5万人。

战争结束后,美国很是经典的总结说:朝鲜战争已经消耗了200多亿美元和3.3万多名美国人的生命,但是留下了一个保持原样的南朝鲜。

(参考书籍:《美国史》米勒等,葛腾飞、张金兰译。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文中标红段落为书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