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战争与和平总是贯穿于时代发展的洪流。二战时期,各国大相倾轧,举兵争斗,侵略与反抗的斗争从未停止。在这段特殊又沉重的时期,一些奇特的战斗模式横空出世,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纳粹德国赫赫有名的“闪电战”模式,那么,这种模式究竟精妙在哪里,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战术效果与形成背景

闪电战”模式又名“闪击战”模式,是纳粹德国二战时期创立的一种进攻模式。“闪电战”,顾名思义,“快如闪电的战术”。而这种战术所造成的实际效果也确实没有辜负它威风凛凛的名字,光是对战波兰时期,德军就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横扫敌国,造成波兰27.6万的伤亡,并成功带回了69.4万的战俘。大战告捷只是一个开始,在随后的对外扩张进程中,德国以极快的速度征服了欧洲各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匹黑马。至于闪电战的形成背景,这就不得不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了。原来,德国一战后作为战败国,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都损失大半,整个国家都笼罩在要赔偿战胜国天价巨款的阴影之中。德国人生性要强,这样的屈辱极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与仇恨感。这种浓烈的情绪终于在凡尔赛合约失效后达到了顶峰。彼时德国人疯狂拥护希特勒的治国思想,主张以反抗对抗压迫,并不断改良一战后所发明的“突击群”战法。奈何突击群战法主要以人作为主体,在冷枪大炮之下,血肉之躯压根撑不了多久。好在二战初期内燃机技术出现,给予德国军甲装备上的支持,闪电战模式这才有了真正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战术要素与战斗细节

既然被叫作“闪电战”,那么它在速度上的优势必然是无可挑剔的。除此之外,“奇袭”与“集中”也是这种战斗模式的核心要素。举个例子,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国以最短的时间调整军队状态,选定进攻便利且不易令人察觉的埋伏地点,利用坦克、摩托车等设备群的快速移动,结合高超的伞兵配合和飞机投射技术,出其不意地在苏联境内突击几百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战术巧妙地利用了人们遇到危难时反应不及的特征与忌惮声势的心理,是战场的致胜利器。那么,它的普遍应用又是怎样的呢?其实闪电战的进攻模式非常简单,只需要几个部队和士兵们的充分配合,便能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航空部队于战斗中先行,空袭敌军,并为己方扫除地面障碍,伞兵紧随其后攻破敌后方兵线,装甲部队应势而动包围并冲散敌人,最后步兵部队进行最后的清理围剿。如此一来,敌人便没有翻身的余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战术的缺陷

虽然闪电战在二战初期无往不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战斗模式的效果却越来越弱,德国也因此失去了战斗优势。对此,专家研究后,给出了比较严谨的结论。“物极必反”的道理大家想必都听过,闪电战模式将军队的敏捷性与力量发挥到顶峰的同时,也预支了己方战斗的余力。这就意味着,闪电战术本身不合适长久战斗、兵线容易分散的缺陷会被进一步放大,从而威胁到整场战斗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虽然闪电战在二战中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它背后所代表的德国人民不甘屈服,努力向上的昂扬姿态却永留人心。除此之外,他们正视历史,追求进步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