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志愿军发起了一场“冷枪冷炮运动”。这种作战方式的特点,可以套用一句湖南土话来形容——“零敲牛皮糖”。战斗强度低、规模小,但是密度很高。主要是依靠狙击手和游击炮,高频率的杀伤敌人。就是靠这种“零敲碎打”的战术,志愿军取得了毙伤敌人5.2万的骄人战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上战场才一个月,就用247发子弹,击毙了71名敌人!里面没有水分吧?”时任志愿军第24军军长的皮定钧有些不信。作为一名“老兵”,皮定钧非常清楚这个数据有多么的不可思议。在二战时期,消灭一名士兵需耗弹2.5万发,何况这名战士才20岁出头,经历战火考验还为时甚短。

直到皮定钧派参谋上前线,亲眼看到这名年轻战士连毙三敌,这才相信。高兴之余,当场送他一双皮靴以资鼓励。

这名年轻军人名叫张桃芳,是24军驻防上甘岭597.7高地的一位普通战士。相比他的传奇,歼敌71人还只是刚刚拉开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桃芳出生于江苏泰州兴化,从小胆子就大。幼年正值抗战时期,鬼子三天两头的到村庄里祸害百姓。当时大人们想出一个办法,每逢鬼子来骚扰,他们都会将鸡血泼到路上。而鬼子们看到这些血迹,往往都是嚣张气焰大减。

这让年幼的张桃芳明白,貌似凶恶的敌人,内心往往非常虚弱,因为他们干得都是为非作歹的坏事。

十几岁时,他还当上儿童团长,手下管着好几百名团员。“还乡团”反攻清算,到处抓他,而他却泰然自若地在不远处放牛。

从小练就的胆色,使他具有了超强的心理素质,这也是一名优秀狙击手所必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张桃芳赴朝之初,有过一次很尴尬的经历。实弹射击时,三枪打出三个“零鸡蛋”。这跟部队换装备有关,张桃芳和战友们原来用惯的“三八大盖”,被换成了清一色的“水连珠”,正规名字叫“苏制莫辛-纳甘”。由于赴朝后,每天都在行军赶路,根本没有时间去熟悉新武器的性能。

自此后,张桃芳就和这位“新伙伴”形影不离。有空就端着它瞄准,而且要求自己纹丝不动,苦练射击精确性。即使击发时偏了一丝,子弹到达目标时的误差,就可能是几米、几十米。

他还自制两个沙袋悬挂于双臂,练到后来,十几公斤的负重射击,张桃芳也能做到稳如泰山。

有读者问了,吃苦受累练习射击的志愿军战士千千万万,为何偏偏张桃芳这么突出?答案似乎有些奇妙,他就是一个极具射击天分的战士。刻苦加上天分,造就了一位射击天才。而且张桃芳目力极佳,后来甚至因此被选拔,当上了飞行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一线阵地后,张桃芳因为杀敌战绩过于出色,引起了对面敌军的“特别关照”,他被盯上了。虽然子弹上没有刻名字,但是有经验的军人,可以根据射击角度、位置等特点判断,这些“绝命子弹”,是来自同一名志愿军战士的枪膛。

有一次张桃芳刚刚进入阵地,“哒哒哒”,一连串机枪点射擦身而过。很明显在对面的敌人,有专门针对他的射击高手,意图找准时机击杀自己。

于是张桃芳捡起个破钢盔,用枪顶出战壕,想以此引诱敌人开火,迅速查明射击位置。谁知对面的高手似乎看透了他的“小伎俩”,硬是沉住气一枪不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下麻烦了,是个老手”。于是他沿着战壕,匍匐向一处隐蔽物前进。隐蔽物和战壕间有一小段处于暴露的平地,就在他一跃而起冲向隐蔽物时,又是一串枪声响起,子弹追着他就打了过来。

张桃芳的反应也非常之快,双手前伸,假装被击中,摔入掩体后面。敌人果然中计,枪声停了,但还是不太放心,忽左忽右的点射,彻底封锁住张桃芳的运动路线。

经过小心谨慎地观察,张桃芳终于找到敌人枪手的位置,并且耐心地等待机会。当敌人枪口又一次从右侧转向左侧时,他果断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间隙,猛然起身击发。此时敌人也看到了他,迅速转动枪口射击,两人的动作只是差了毫厘。也就是这个毫厘,敌人送了命,射出的子弹只是与张桃芳擦身而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甘岭狙击战中,张桃芳共用442发子弹,毙(伤)敌214名。加这个“伤”字,是留有余地的。当时确认狙击战果,必须是敌人被击中后,15分钟内没起来,还要有两名以上战友出面证明。

张桃芳所使用的步枪连瞄准镜都没有,以至他的战友们说:“张桃芳甚至算不上狙击手,他是一名神枪手”。用着并不“专业”的武器,创造出如此奇迹,张桃芳堪称志愿军“枪王”。

他的战绩,至今排在“世界十大狙击手”第八位。

1953年,志愿军总部授予他特等功和“二级狙击英雄”称号,以表彰他的殊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