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齐国常被视作富裕的诸侯国典范,因其濒临大海,坐拥鱼盐之利,且纺织业发达,堪称关东经济强国。若论及最为富裕者,实则当属宋国。
齐国虽有临海之便,但上古时期航海技术滞后,彼时人们对内河水运的依赖远超海运,故而齐国在对外贸易中所获经济利益颇为有限,其繁荣主要仰仗鱼盐资源。宋国则全然不同,其地处黄淮之间,巧妙地连接着黄河、淮河两大水系,乃是当时的交通要冲。在运河尚未开凿之际,淮河一带的物资经淮河及其支流北运,抵达宋国、郑国、鲁国等地后转为陆运,继而进入淮河、济水等水系,宋国与郑国由此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关键枢纽。从《左传》中可知,郑国、鲁国早期皆涌现出如弦高这般的商人,而宋国作为殷商后裔,经商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便以善于经商闻名遐迩。春秋时期主要城邑多建于高处以防洪水,古文献称之为 “丘”。据《左传》记载,以 “丘” 命名的城邑达 48 处,其中 11 处位于宋国,可见宋国城市数量之多,侧面反映出其繁荣程度。此外宋国地势平坦,境内几无大山,这使其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农业发达自是不言而喻。
凭借商业、交通与农业的优势,宋国在春秋初期崭露头角,成为较为引人注目的诸侯国。彼时的历史格局,简单而言便是四周的齐、晋、楚、秦低调扩张,中原的郑、宋、鲁相互争斗,这也足以表明郑、宋、鲁在春秋初期根基尚佳,实力不容小觑。宋国人虽富战斗力却相对薄弱,在春秋初期的几场大战中,宋国屡屡败于郑国之手。加之宋国内部政变频繁,在中原争霸的舞台上,宋国不断失利。齐国崛起后,宋襄公率领宋国坚定地站在齐国一方,逐渐成为北方诸侯联盟的重要 “元老”。齐桓公逝世后齐国内乱,宋襄公又带领诸侯平定齐乱,威望得以提升。
此时的宋襄公自认为接替齐桓公统领诸侯 “尊王攘夷” 乃顺理成章之事,可他空有抱负,却缺乏相应实力。泓水之战中宋襄公被楚国击败,霸业之梦破碎。此后晋国崛起,晋楚争霸的 “两极格局” 正式形成。夹在晋楚之间的国家处境艰难,宋国与郑国只能在晋楚之间摇摆不定。此时的宋国已然错失扩张的绝佳时机,观察淮北地图便会发现,春秋时期淮北存在诸多小国,甚至延续至战国,被称为 “淮上十二诸侯”。这些诸侯经济富足若能将其吞并,必能成为东方最富裕的国家。设想若宋襄公在平定齐乱后,不与楚国争锋,而是承认楚国霸主地位,趁齐衰晋乱之良机吞并淮上诸侯,宋国崛起并非遥不可及。但晋楚争霸的局势下,宋、郑等中等诸侯稍有军事动作,便会招致晋楚武装干涉,扩张之路难如登天。此时的宋国只求晋楚和解,以谋求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经济,这一愿望在春秋后期得以实现。
公元前 579 年宋国执政华元召集首次和平会议,晋楚两国首次达成和解,史称 “第一次弭兵之会”。公元前 546 年宋国执政向戌再次召集和平会议,此次会议有 14 个大国和中等国家参与,是春秋时期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大会之一。此后晋楚基本和解,宋、郑获得和平发展契机。弭兵之会后,宋国再次迎来扩张机遇。当时楚国深陷与吴国的缠斗,无力北伐;晋国六卿内斗激烈,国家几近瓦解,更无暇干涉他国事务。宋国此时出兵兼并小国,其他大国也只能听之任之。事实上宋国确实扩大了领土,公元前 563 年晋国为防偪阳国倒向楚国,率十三国联军攻打,最终将其消灭,并将偪阳之地赠予宋国。公元前 487 年曹国叛晋攻宋,反被宋国吞并。曹国位于菏泽一带,是交通枢纽,“襟带河济,扼控鲁宋”。曹国并入宋国后,宋国经济实力与交通地位进一步巩固。
春秋末期中国南北运河贯通,公元前 486 年吴王夫差为北伐开凿邗沟,实现江淮水运连通。此后吴国军队沿邗沟入淮河,再经泗水北上进入淮北。为与晋国在黄池会师,夫差又开凿荷水,连通泗水与济水,黄河、淮河与长江得以沟通,南北水运蓬勃发展。宋国地处黄河水系与淮河水系交汇处,运河的开凿使其经济实现飞跃。荷水开通后宋国所占陶邑迅速成为运河转运枢纽,十年间便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范蠡亦隐居于此富甲一方,人称 “陶朱公”。
春秋末期至战国宋国繁荣至极,《吴越春秋》记载 “宋人居枢而资转来物,得金若流沙”。《庄子・逍遥游》载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汉书・地理志》亦载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此时晋国深陷卿大夫内斗,齐国面临田氏代齐,楚国被吴国攻击元气大伤,越国虽灭吴但未能在北方立足。宋国成为最富裕的国家,若此时能大规模改革、扩充军事力量,本可趁机消灭附近邳、郯、莒、薛、滕、邹等小国,甚至吞并楚越在淮河北部的土地,跻身 “战国七雄” 之列。
宋国国内问题丛生,春秋战国交替之际,各诸侯国内卿大夫势力急剧膨胀,政局动荡不安,晋国 “三家分晋”,齐国长期内乱。宋国在春秋中期出现 “华向之乱”,华氏被逐出宋国;春秋后期又有 “向魋之乱”“大尹之乱”。公元前 469 年戴氏掌控宋国,开启 “戴氏取宋” 历程。整个战国时期宋国皆由戴氏控制,由于根基未稳,戴氏前期专注国内事务,减少国际参与以防外部干涉。直至公元前 372 年,戴氏才成为宋国国君,但此时战国已进入中期,战国七雄格局基本定型,宋国错失春秋战国之交的扩张良机。
公元前 328 年戴偃发动政变,自立为君史称 “宋康王”。戴偃敢自立为王,足见其逐鹿中原的雄心。随后他 “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号称 “五千乘之劲宋”。但宋国的急剧扩张损害了齐国、楚国和魏国的利益,三国联合攻宋,宋国最终被瓜分。此后齐国占据宋国大部分土地,经济实力大增,引发其他诸侯恐慌,导致五国联兵伐齐齐国衰落。宋国土地被他国继续瓜分,最富裕的陶邑被秦国吞并,成为秦国在关东的飞地。可见宋国的争夺战争成为战国时期的重要转折点,其兴衰历程令人唏嘘,也为后世研究春秋战国历史提供了深刻的借鉴与思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