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晚,第二十五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童书”揭晓礼暨颁奖典礼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举行。
由木也与友雅共同创作、接力出版社出版的《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脱颖而出,荣获2024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童书”。
作为童书领域最具参考性、最有影响力的榜单之一,每年“年度十大童书”书单一经发布,就备受出版社、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的关注。
《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是一本催人泪下的创意“信书”,交织着温暖与感动、清浅与深刻,孩子用纯真的话语给妈妈写了一封又一封信,信中记录了他神奇的发现、天真可爱的秘密、小小的哀愁与孤独、比大海和天空还要广阔的愿望和理想,还有对妈妈数也数不清的爱。全书由24封信组成,每封信短小有味,既有童话的幻想与灵动,也有散文诗的意境和韵味,清浅的细节里蕴含着足以启迪成年人的复杂与深刻。
《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
木也 著 友雅 绘
爱书千千万,为何这本如此真挚感人?《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以一个笨拙的渴望得到爱的孩子的口吻,去向妈妈,这个他最信赖的人倾诉,这一声声感人真挚的倾诉里,有对自我情绪的觉察,有对朋友伙伴的动人认识,有关于理想的思考,有关于困顿的解决之道,有对那些隐藏在角落里不起眼的东西的发现和赞美……跟随着孩子笨拙地寻找爱的路线,我们也得以在这一封封信中对于爱有更真挚、更美丽的认识。这本书犹如金子美铃、安徒生的作品一般,洗涤人们麻木僵化的灵魂,让我们拥有更清澈的眼睛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减少矛盾,增进爱意。
《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亮相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得到好评不断。越南著名的少儿出版社金童出版社社长评价本书:“很多书都是妈妈写给孩子的,但是这本书视角独特,是孩子写给妈妈的话。孩子要对妈妈说些什么话呢?这让人十分好奇。”他们很快引进了本书的越南版权。
关于这本书的故事,其实要从2020年说起——
世界上什么最长?直到有一天我有了答案
—— 《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编辑手记 ——
今年五一小长假前的最后几个工作日,我和我的同事们在为《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的上市做预热:审书,确认成品样;拍摄场景实物照;为已经确定的线上、线下活动准备各式各样的物料……4月30日,为什么特别记得这个日子呢?因为我交付完节前的最后一批物料,分外轻松地走出了办公大楼,即将踏上一段旅途。更因为那天,我感到《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的编辑工作总算完成了,一本制作了近四年的“难产”的书,终于要“出生”了。
开头的故事:
两双亮晶晶的眼睛在一个房间里找到了彼此
时间又回到多年前,2020年12月的一天下午,第二届接力杯金波幼儿文学奖的获奖作家们做客接力出版社,在12楼的大会议室里,我第一次见到作者木也。她看起来腼腆讷言、温柔恬静,眼睛亮闪闪的,是人们寻常想象中的作家的模样。然而,她开口说话却是另一副样子:落落大方地表达观点,声音不大不小,正好能让全场都听得清楚,她温柔亲切地讲出诗一样的语言,很有才情。在后来我们之间的很多次对话中,木也回忆起那次相遇,比我先提及那次亮晶晶的四目相对。她说看见我的眼睛的时候,就觉得应该把这部作品交到我手里。
作家、译者 木也
历届接力杯金波幼儿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都是从上千部投稿作品中,经严格规范的选评程序选拔出来的。获奖作家会获得对应奖项的奖金。编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获奖作品,经过社里各部门论证评估,论证通过则可以正式立项。
《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获得的是铜奖,归类到散文组。当时评审专家们一致给这部作品很高的评价:“木也的《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有童话的幻想与灵动,有散文诗的意境和韵味,语言清浅优美,形象清晰明亮,写出了幼儿期生命和心理状态单纯又有点不可捉摸的孩子,对妈妈的爱和依赖,清浅的细节里蕴含着足以启迪成年人的复杂与深刻,字里行间也散发着母爱与亲情的芬芳,为幼儿文学带来一种开阔的气象。”
获奖的《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只有十一封信。该如何对这样一部散文体的书稿进行编辑呢?是做成图画书还是文学书的样子呢?在作家会谈结束后,我和编辑室主任曾先运邀约木也,想听听木也说说自己的创作故事。三个人的小会议室里,刚开始木也亮晶晶的眼睛里有小鹿乱撞一般的局促。然后,她镇定下来,开始细声细语地讲述。这部作品是她写给生病的妈妈的,那时候她要常常去医院照顾躺在病床上的妈妈。于是,她想,从小没有和妈妈诉说过自己的心事、爱意,她要给妈妈写信,在信里她可以任性大胆地重新做妈妈的孩子。我们大概都有类似的,和父母缺乏爱的沟通和表达的记忆,木也的讲述感染了我们。
冷静下来后,我想过分的感性很可能让内容情绪化而流于表面,无法诞生出经久不衰的思想,也就无法诞生出经典的作品。所以,我向木也表达了我的阅读感受和建议,如果想让作品传播得更广泛,我们必须从一种个人化、私语化的表达中走出来,走向一种更为广博的书写。这样一部书稿既是作家个人浓烈的情感表达和才华表现,也应该能够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的出版物。十一封信之间缺乏一条精神主线,信与信之间各自独立,缺乏连接,无法撑住一部经典书稿的分量。木也认同了修改意见。
在贫瘠的出租屋里,
拥有了一个可以随时“抱抱我”的沙发
木也根据我们的建议对书稿做了修改、增删,2021年1月7日,提交了第一次修改稿。文本随着时间的变化仍然在不断在生长更新,但她这次投递的稿子基本上和最终出版的内容十分接近了。世界上“给孩子的信”有千千万万,但孩子写给妈妈的信却少之又少。因为大人们有太多的“经验”要给孩子,而孩子微弱的声音根本没有人能听见。这一封封孩子用纯真的话语写下的信里,蕴藏着童话般奇妙的经历、天真可爱的秘密和小小的哀愁与孤独。
我将文稿打印出来,在我破旧的小出租屋里一字一句读完。边读边哭,泪流满面。那是大龄的我“北漂”的第二年,经历了不少酸甜苦辣,读到这样的作品,我贫瘠的出租屋里如同入住了一个可以随时“抱抱我”的沙发,我得到了一种无条件的接纳。我后来和木也分享了我朴素的感受,仿佛内心所有的想往、委屈、梦想,无数个孤单的、狼狈的、可怜的瞬间都被一双温柔的眼睛看见了……她回复我说:“这本书也许不会是一个热闹的孩子,但是它会遇到珍惜它的人,也会用它的真诚去温暖别人,这样就够了。”
跟获奖文稿相比,木也删掉了一封,新增了十二封信,第一主角的口吻更加统一,信的顺序全部重新调整,形成了内在的关联和递进:从一个渴望获得妈妈更多关注的孩子,慢慢变化到主动去认识这个世界,懂得了爱妈妈,接着又懂得了去爱别人还有身边的事物。爱是需要学习的,在这本书中,一个孩子就走在这样的一条路上。这是一本小小的书,却装满了大大的爱。
时至今日,我再读这段文字,依然会怦然心动。正如终审评委们在评语中写的那样,这部书稿的开阔的气象,给幼儿文学写作带来了新的样貌。它是那样浅显易懂,又是那样丰富深刻。
2021年6月,论证顺利通过,《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正式立项。
找呀找呀找朋友:
为这本小书寻找最适合的绘者
一部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图画的呈现至关重要。因此,从2021年6月起,我和作者、美编张喆就开始不断寻找合适风格的画家。陆续联络、接洽了至少5位优秀的插画家,但大部分的插画家都是按照童话思维来理解这部书稿的,他们试画的风格偏向唯美的意境、细腻的笔触和浓烈的色彩。我内心对此还是有些失落的。我隐隐感觉这些风格的绘画其实并未看到这部作品真正的灵魂,“文笔的优美”并非只能对应 “唯美的画面”。
接连多次的试画失败后,我更加清晰地知道我对这本书的想象:既童真温暖,又文艺清新的调子。有了这个想法,我便时常和编辑部的同事们分享感受。同事严利颖推荐了著名的书籍设计师友雅,认为她的风格比较符合我的诉求。友雅是一位非常著名的“80后”书籍设计师,她通常会承包绘画和设计,其设计的作品得过很多次“最美的书”的称号。友雅成名非常早,大二那年就已经做出了她的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之后又做了《失物之书》《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万物有灵且美》等二百余本精美图书。友雅的书籍装帧思维兼顾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她会根据文本特色,在有限的成本内照顾到商业需求,让书成为美且被广泛接受的产品。这一点非常打动我。
图画书作者、书籍设计师 友雅
友雅一年只接5—10本的书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通过她的微博找到了她的邮箱,给她写了封情真意切的邮件。没想到她很快就回信了,而且非常爽快地告诉了我她的创意:“书读过了,还不错。有个想法,22封信可以一信一图,一面图一面文字,单张装在信封里,信封贴在精装壳上,外面看是精装书,翻开是大信封……图的风格我觉得可细腻,比如铅笔、彩铅,也可以稚拙,比如版画、毛笔画。绘图内容从文中摘取有趣的瞬间,我觉得主人公可以不是小孩,比如,一只拟人的猫,或别的拟人的动物,会更有趣,符合文字的非现实感。”
兴奋!我感到友雅就是我想找到的那个人!友雅的构思从文本中跳脱出来,给了这部书稿更多的可能性,她不是图解文本,而是丰富文本。
当我今天做完了书回头看她最初的创意,居然跟最终的成品相差无几!
书有雏形了:
世界上多了一只软萌可爱的小熊猫
2021年10月,当友雅开始构思插画和设计时,我显然在一位书籍设计的从业者面前露怯了。我不知道该怎样跟她合作。是需要非常专业?有自己很多的想法,还是像一张白纸一样地等她去施展呢?美编张喆是一位谦虚但实力强劲的美术从业者,她也被我带得有些缺乏自信了。友雅常年旅居瑞典,我们和她约定了线上讨论时间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做很多工作:去书店探访,测算不同开本、装帧的成本,寻找特别的插画和艺术装帧形式作为参考。我还担心自己做得不够,花费诸多个晚上和作者木也深夜探讨美术创意。木也不仅文笔很好,对美术的理解也很不错。她构思出将整本书作为树的四季生命轮回的意象,来呼应孩子探索生命的过程。我们真的做了不少看起来非常认真刻苦的努力。
结果,我们做的功课一点儿也没有用上!
2021年11月的一天,我们与友雅开了第一次远程讨论会。友雅随意松弛地出现在屏幕上,像邻家姐姐那样,但是她的眼睛和木也一样,亮晶晶的。她听我们结结巴巴地讲完了所有的构思,轻轻地笑了。然后非常自信地讲出了她的想法,基本上全面绕开了我们的构思。她准确地描述出她的装帧构思,然后在色彩上,她会从黑白逐渐过渡到色彩斑斓,来诠释“孩子”孤独内心世界逐渐因为爱而充满色彩的过程。
虽然我们的建议全部都没用上,但我十分开心!友雅对书籍设计的笃定和聪慧让我想到了火药艺术家蔡国强。他曾说,任何项目,他最多只需要用十分钟构思出一个创意。剩下的时间,就是去实现这个创意。我感觉这是不是就是创作的真相:创意往往来源于最初的直觉感受,真正需要时间的,是实现它。
在讨论绘画风格的时候,我们对这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有很多讨论。猫咪、红色的小狐狸、小熊等等都讨论过。当时友雅决定了这本书的主角是一只红色的小狐狸。但其实她自己在画的过程中已经否定了这个想法。
第一次见到文本中这个主角小熊猫,是在2022年12月。
一只蜷缩着睡着了的棕黄色的小熊猫出现在我和友雅的微信对话框里。非常合理!就是它了!这是我见到这个小主角的第一感受。小红狐可以温柔、可爱、多变,但是它对于一个笨拙地学习和寻找的“孩子”来说,太聪明了。而小熊猫的憨态可掬,对文本来说最为恰当——它没有很强的攻击性,也不过分柔弱,它圆滚滚的样子让人忍不住想捏一捏。最重要的是,它笨笨地努力的样子和孩子最为相像。
2022年12月至2023年7月,眼见着这只小熊猫从单调的黑黄,走向缤纷的蓝、绿、红,最终走在一片白茫茫中。
真正的角力:
工艺太难了,太难实现了
当友雅全部画完插画的时候,关于做成一封封信的想法又动摇了,真的要这么做吗?这么做有意义吗?这是绘本还是文学书呢?中途我还自作主张请美编张喆排成文学书的样式。给时任接力出版社婴幼分社的唐玲社长看,她觉得这样的呈现十分普通。给友雅看,友雅说,这样做也没有错,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是要做这样的书,为什么要找我呢?你找我不就是希望做得特别一点吗?
幸亏有这两位的坚定,我们又再坚持了一次最初的想法。
之后,印务刘宝琪开始介入。他是一位非常用心、喜欢尝试独特装帧创意的印务老师,偶尔的火爆脾气也足见他的真性情。每次我提出了诉求,他总会返回给我一大段翔实清晰的产品信息。因为术语太难懂,他也会给我画出或者做出样式。
我们特意一起去了印厂,和印厂老师讨论仿信盒的设计、开本、尺寸,是否起墙,用什么材质和颜色的纸作为信盒……第一次出来的效果非常不错,完全做成了友雅说的一封封散着的信一齐放入仿信盒里的形式。
可是,我们又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一部主要面向少儿读者的作品,孩子们对于零散的信该如何收纳?这样放置在书店,读者会不会以为图书质量有问题,而造成大量的客诉?”这是我们请接力社总编辑白冰看假样,他站在孩子和读者的立场向我们发出的疑问。他首先肯定了我们的创意,但是希望我们一定要解决掉这个实际的问题。该怎么让散页合起来,但又保留友雅的创意呢?太难两全了,我们因此而停工很久。
终于,在宝琪和印厂老师的努力下,他们又提供了几种思路:内页打拢线、打孔,用丝带或者钉子把散页合起来。因为这本书的折页,有一折页、二折页和三折页,文图如何编排,如何翻页才能让读者清晰明白地完成阅读,我们反复进行测试。最终采用了内页用机器打孔、压线,并手工完成折页和系绳的装订。读者拿到手上的是一本“信书”,同时,每一封信又可以沿着压线撕下来读信;手工折页、系绳如同孩子与妈妈之间绵密的感情。
为了充实这个“信”的创意,我们继续在贡献心思。
作者木也也加入了创意的充实,时隔多年,她再次提笔写下给读者的信,在这封信中点明了这本小书想要传递给读者的思想:母爱是最初的源泉,是起点,孩子将从这里出发,走上懂得爱、学会爱、理解爱,并去爱他人、爱万物的心灵之旅。同时,我们也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开放性的,需要读者和我们一起参与的书,于是,就有了一封给读者的空白信。读者可以写给任何人,撕下折成信封的样子(封底扫码可以获取折信视频)。
创意还在继续!这样一部打破了常规的出版物,让许多人为它牵挂,也鼓舞了更多人为它创想。美编室主任杜宇在一次和大家讨论书稿的时候,突然有了灵感,建议在封底附上一个透明UV。他说,小熊猫写了那么多封信给妈妈,妈妈会怎么回复呢?这让我大为震撼。于是,我忍不住问了木也,她觉得妈妈会回复什么。她回复“妈妈爱你”,和我想的一样!告诉她计划在封底上附透明UV时,她感动得泪流不止,她从没想到会得到一声这样的回答。
部分打样图
封底扫码还可以听到21位孩子为这本书朗读的音频,童真的天籁之声。
很多人的故事,共同组成了这本书
最让我觉得遗憾的是,木也的妈妈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世。但是妈妈的名字被郑重其事地印刷在了书上:黄文卿。这本书的出版,非常艰辛,屡屡停滞,但总意外地迎来转机,最终得以出版。每每我都这样想,是木也的妈妈在天上保佑吧!
和木也只见过一面,但我们的心灵交往了数年,我们很少聊天,但总能心意相通。对我来说,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把她的文字当作了精神上的妈妈。只要一想到那样美好的文字,我就会变得小小的,小到可以在妈妈的怀里睡着。这本书用时这么长才出版,木也从未对我有过抱怨,只有无条件地包容和宽慰,和木也的交往,我知道了,我应该做什么样的编辑。
友雅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一个人在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一定有很多的艰辛,但她看起来总是随意松弛。她生活着的市区有很多森林,她每天要保证9小时充足睡眠,偶尔出海游泳,偶尔去森林采摘。日子过得浪漫充实,精神风貌与我截然不同。我想,她因为这样才能创作出那样明亮多彩、充满阳光、暖萌可爱的小熊猫吧。
美编张喆为这本书日日夜夜地劳累,所有能看到的、感受到的细节里,都是她反反复复摸索、试验后的成品,她总把自己隐在后面,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说的便是她。她很少赞美自己,但我觉得她应该值得最多的赞美,为了这本书更好地呈现,她付出了难以计数的宝贵创意和心血。
更令人感动的是,《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是一个得到全社各个部门牵挂的项目,总编室、审校部、发行部、国际部、阅读服务事业部等各部门的同事都在他们的岗位上为这本书在默默贡献智慧和心意。
值得一提的是,《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上市后,一位初出茅庐的“00后”文玉接管了它的营销。她的加入让我看见了这本书更多的模样。她为这本书撰写了多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她努力地去为各个渠道匹配相应的营销策略,她走进书店去分享这本书(书店没有招募到读者,她便现场邀请读者进来参与)……她在宣传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是去唤醒读者的自我认识,让书和读者形成更深刻的情感共鸣。她带着这本书去见到了和我想象中不一样的儿童和青少年,并让这本书和他们的生命产生了连接,我由此知道更多的人的故事。
因为这本书,我还见到了理想是“叫卖阳光”的短视频博主;一个失去过孩子的妈妈,她一看到这本书就泪流不止,因为她想象这是她的孩子写给她的一封封信;一个看到了这本书就奔向我的像花朵一样的小女孩……还有许多同行的鼓励与支持。
催人泪下的不是因为煽情,是因为在心灵深处得到了拥抱。我童年得到过一本书,讲的是一个被玻璃糊住了双眼的麻木的男孩,因为留下眼泪,才重获生机。我想《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唤醒的是读者内心深处的清新的眼泪,无论何时,都能找回生命的原点。
(原文载于2024年7月《全国新书目》,有删改)
希望这本带着许多人的温度的书,走向更多温暖的你,请你也继续加入这本书的书写吧!
本月,《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作者木也走进深圳宝安图书馆、福田区图书馆,分享本书创作背后的故事,欢迎大小读者报名参加!
主题:名人名家带你读爱的旅程——《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分享会
时间:2024年11月23日(周六)10:00
地点: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总馆负一楼报告厅2
主题:爱在生活里,我笔写我心——《给妈妈的一百万封信》分享会
时间:2024年11月24日(周日)10:30
地点: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一楼沙龙区
责任编辑:陈宥云
责任审校:杨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