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四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天津钦差行台的会客室内,载垣与僧格林沁正襟危坐,眉头紧锁。他们的谈话,如同窗外飘忽不定的云,沉重而复杂。
“大沽口的局势,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峻。”载垣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打破了室内的宁静。
原来是英法联军要求从天津大沽口登陆,进而进入天津城,再沿白河抵达北京。然而,咸丰帝担心联军在天津城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派直隶总督恒福引导联军从北边的北塘口登陆,并护送他们进京,以此绕开天津城区。
“皇上为何会有此担忧?”僧格林沁不解地问道。
载垣叹了口气,解释道:“一旦英法联军成功从大沽口登陆,他们必然会进驻天津城区休整。到那时,联军与当地官员和民众的接触在所难免,这不仅可能改变朝廷的宣传口径,更可能引发民众对联军的支持,从而动摇我们的统治根基。”
为了加强自己的观点,载垣还引用了历史经验。他提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统帅义律就发现了中国东南地区民众的特性:他们更倾向于经商,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更不会主动支持清朝统治者。因此,英军尽量避免与民众发生冲突,努力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每当占领城池,英军都会及时发布中文布告,明确其打击目标是清政府,而非无辜百姓。
这一策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再次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1857年12月的广州战役中,英法联军在广州征募的民工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联军每到一地都贴出布告,表明他们只解决与政府间的政治分歧,与民众无关。他们军队不进城扰民,公平买卖,照价付款。因此,在舟山、烟台等地,当地百姓因西方军队的到来而生意兴隆。
咸丰帝的担忧在后来的事件中得到了验证。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兵临天津北塘镇。一位在当地备受尊敬的老者不仅没有反对联军进入北塘,还主动提醒联军避开清军埋设的炸药。正是这位老者的提醒,英法联军顺利占领了北塘,没有遭遇重大伤亡。
8月24日,英法联军进入了天津城。起初,天津百姓因害怕而躲避或逃离。但很快他们发现,联军并没有骚扰百姓,反而与他们友善相处。联军不仅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还积极与当地商人进行公平交易,这使得百姓们开始纷纷给联军送来各种吃食,甚至有大冰块以解暑热。一位天津粮商更是慷慨地把自家的豪宅腾出来给联军的长官居住。这些事实,都是根据英军总司令格兰特的日记记载得出的。
载垣感慨道:“这次大沽口危机,不仅是对我们两个人的考验,更是对整个朝廷的考验。朝廷中强硬派与务实派并存,而我们两人自称是强硬派,并得到了皇帝的支持。”
当僧格林沁询问郭嵩焘是哪一派,载垣笑了笑,说道:“郭嵩焘?这不是衙门口的狮子——明摆着的,他就是务实派,他早就与西洋人有了近距离接触。”
原来,郭嵩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1856年,作为湘军将领来到上海筹集军饷。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对洋人居住的洋楼发出的“殆罕与伦比”的感叹,以及他兴致勃勃地登上英国兵船、在船上的餐厅里品尝洋人酿造的葡萄酒等所见所闻。这些记录表明,郭嵩焘已经感受到了全新文明的冲击,并对西方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载垣又说:“尽管皇帝支持强硬派,但他又派务实派郭嵩焘来到天津。这也是对我们的考验啊。因此,我们绝对不能轻易谈判。如果英法联军胆敢冒犯大沽台,我们必须坚决执行皇帝的口谕,保卫我们的国家,也是保我们的官场地位。”
随着谈话的深入,窗外的阳光似乎也变得暗淡起来。那么,大沽口危机将如何发展,载垣与僧格林沁又将如何应对这场危机,能否辅助咸丰帝将大清王朝带入新的高度。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本文是《帝王的决策压力》系列文章第八篇,谢谢阅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