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芳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校园往事,如何回忆?且看天骥师的百年校庆典藏版《中大往事》。
《中大往事》(百年校庆典藏版),黄天骥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
20年前,新世纪刚开始不久,正是坊间热烈讨论大学精神的时候,为庆祝中大建校80周年,天骥师写了第一版的《中大往事》;当时自己刚刚博士毕业,正需要对将来的学术追求、工作安排及其背后的精神逻辑有个清晰的认知,却又常常陷入迷惘的时候,正是《中大往事》给了我重要的指引和支撑——书中的内容虽然不少听黄师说起过,但不可能如此全面、准确、生动细致地表述。一气读罢,在南方都市报发表了书评《往事的追忆与精神的追寻》,纵谈如何从黄师书中得到的启迪,概言之,即今天我们该如何做学生,如何做老师,以及如何去经历社会的种种考验。
《中大往事:一位学人半个世纪的随忆》,黄天骥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出版。
黄师首先写他如何当学生,特别是当新生。但是,师者生之先,当然要先写先生。堪称全书序篇的《康乐园纪事:春风·秋雨·芳草》正是从老校长许崇清在开学典礼上的一声“大学生们!”写起,紧接着当然是写陈寅恪以及陈序经等老一辈的先生们。“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虽已成老生常谈,但从黄老师的文章中我们仍可读出新意。比如黄老师虽然没有受过陈寅恪的亲炙,但在给我们上课中,我们分明感到方法上陈氏影子;比如在元典导读课上,那种一个字一个字地详细分析下来的做法,不正暗合了陈寅恪先生“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观点么。事实上黄老师也反复强调他所受陈先生的影响。师风所至,潜移默化,才是更重要的。
黄老师的新生第一天故事,却是从充满了历史变迁的想象开始的,即想象做新生是要被“拖尸”即被老生凌辱的。为何有这种想象,以前我不太能理解,直到新近因为治民国留学生活史,始明白这是源于欧美尤其是美国高校的传统,而广州高校有此传统,也算是广州独特的历史地理位置容易与“国际接轨”吧。而事实上并没有发生,则可谓反映了新时代的新气象。其实我最感兴趣是黄老师写的《姻缘路》——那是从读书到现在特别是与女生闲聊的时候,无不念兹在兹的马岗顶上的那条小路,堪称百年中大路;而黄老师从学生到老师,一以贯之的既保守也开放的同学恋态度(当然他本人也是同学恋),也十分能反映广东既开放又保守的性格,诚如陈序经先生所说:“广东是新文化的先锋队,也是旧文化的保留所”。
黄老师在书中写了很多大师、老师,也写了不少校领导,但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是写这些大师有多大,领导有多威严,而是着重写他们又如何关心爱护和培养学生,包括关心栽培年青的老师。江山有代谢,人事成古今。有什么样的老师,有什么样的领导,不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和更优秀更年青一代教师吗?这里面有一个黄老师没有展开来的特别的细节,就是有一年春节,黄老师因为身处特殊的困境,闭户不出,外人也多少有些避之则吉的想法。方此之际,却一大早有人敲门了;诧异之际,却是开门惊奇:德高望重的戴镏龄先生携妻带礼,来给作为晚辈的黄老师来拜年了。稍后,社会学系的何肇发先生,甚至校党委副书记曾桂友同志也来拜年了。当然还有不便写进本书中,而在《岭南师友》中有写到的复旦的章培恒先生、裘锡圭先生等,也特别找机会主动登门相见。这其中所彰显的学者情怀和学人风骨,也应该是百年中大传统的内在组成部分。
《中大往事》2004年初版之后,2014年中大建校90周年的时候出了增订版,今年中大百年校庆,又出此典藏版。三个版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增补修订,因为黄老师一直在回忆甚至反思之中,也一直在写作之中,也确实后出转精。比如关于《白云山高、珠江水长:记中大校歌、校徽的修改和产生》《中大掌门人:记忆中的中山大学老校长》《一位平凡而卓越的教育工作者:记百岁老资料员龙婉芸先生》等,都是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的最新力作。而附录中《中华读书报》的长篇专《“一百篇作文”是真正的教书育人:访著名学者黄天骥》,则有力地弥补了前两个版本在反映黄老师本人已经成为一代名师情形的不足——毕竟名师的校园回忆,自有其不同凡响之处。特别是新增加的用浅近文言撰写的校园碑记文,黄修己先生称之为重要的校园景观,其实更是一部特殊的中大发展史,值得反复浣诵玩味。
《中大往事:一位学人半个世纪的随忆》(修订版),黄天骥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14年出版。
再者,从读者从学生的视角,二十年来,我们则由成长变为渐老,由学生变为老师,甚至我们自己的孩子也多有成为中大新生的。不仅读旧文有新的体会,读新文章更能感受时代的演进,因为我们也在不断地忆旧了;同时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也在一代代不断的成长,我们在忆旧之中,不断地怀新。如何忆往,如何怀新,可以说《中大往事》,尤其是这本百年典藏本,给了我最好的教导和启示。最后,从文章本身而言,“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已过九十正向百岁进军的黄老师,近二十年新成的文字,也确实具有更动人更警世的力量,那这本百年典藏本,当然也具有前两个本版无法取代的地位。
(作者是著名文专栏专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