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痛,方知痛的本质是心性的闭塞,如一潭凝滞的死水般,越深执,越疼痛;有过乐,才明白世俗的快乐大都是建立在感官享受上,与其紧紧相扣的必定是莫名的悲伤,此谓“乐极生悲”。
—— 尘世行知
当我们走在修行的路上,忽然有一天进入到了虚无的心灵世界,不作念头的固执,不断地让自己往下沉,你会发现,所有人间的意义都将在刹那间轰然塌陷,里面什么都没有,除了无边无际的宇宙时空,一切不复存在。
在人生的困缚中自我干涉,这是一段非常漫长,也非常艰难的历程。
所以,我独处了许久,也思考了许久,一次次地让自己感受那份来自无明深渊的窒息,才如梦初醒般领悟到“致虚”的力量。
所谓致虚,就是在你静坐的时候,解开头脑中那些细微而不容易察觉得到的感受,这些东西仿佛枝藤蔓叶一样,死死地缠绕在你的身心灵世界中,通过你自己的欲望滋养而不断地成长壮大,当你义无反顾地斩断这一切,会有那么一瞬间,你的自我被消融得无踪无影,似乎被什么无上的力量打散了一样,与整个无形的宇宙同在。
记住它,守住它,这样的心性感受便是“虚”。
虚到极致,太极自生,而后演化为无极,万物生于道,道生于无极,我们眼前的这个婆娑世界由此而展现出来。
《道德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对于宇宙天地的自然之道,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就看你自己是从什么角度去悟道了。
致虚的目的是为了向上触达天道,守静的目的则是为了向下体察地道。
天地之道在于阴阳,阴阳本是一体,这个“一体”状态即是太极,因此,致虚和守静的心灵修习方式都是为达到太极境界服务的。
事实上,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依循着“万物并作,复归其根”的运转规律,这种规律形成了一种远远超出我们人类自身所能想象得到的循环系统,所以,凡夫的眼界都被禁锢在这个大圈子里面,你什么时候能跳出来,就什么时候能够完全摆脱痛苦和凶险的手掌心。
反之,你的命运每时每刻都是受其操控的。
一件事物从开始发生,而后经过发展阶段,最后消失得无踪可觅,走完这道程序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演变,真可谓是“复归其根,无始无终”,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其意义在于《道德经》里面所说的“归根复命,复命开明”。
是啊,我们为什么会经历人生的种种痛苦、种种磨难,无非就是因为心智的不开明,从而让黑暗性的东西趁虚而入。心智不开明的原因则是因为无法复命 ,之所以无法复命又是因为不能归根,不能归根当然是因为做不到守静致虚,看不清“万物并作”时的景象。
谈到“致虚极”这三个字,总会让我们想起儒道的“致良知”,两者都把宇宙人生命运的内核驱动力量精简为了三个字,你不得不感叹先圣贤士们的良苦用心,他们只是想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
这个世界并没有多么复杂,心简单了,回归到了生命的初始原点,那么整个宇宙都将会围绕着你运转开来,心境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外在世界的示现形式。
仰望璀璨星空,你是否也会感触得到我们自身的渺小,浩瀚宇宙之中,你我如同一粒纤细得毫不起眼的尘埃,当你对着上天撕心裂肺地呐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依旧等不到任何的回应。
解决生命的困境,唯一的办法是回归到真正的永恒,与宇宙融合为一体。
篇幅所限,难以详述, 有志于破解生命意义的修道者请移步作者微头条,不定期更新文字。
------------------ --- -----------------------END------------------------------------------------------
延伸阅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