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之数”见于《周易·系辞·上传》:“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历来争论一个问题:大衍之数五十而用四十九,那个“一”哪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一”代表整体,或说代表根本

我们细读原文可以发现,演化的步骤是跳过了“一”,而直接从“两”开始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这里的“两”即是“二”,是“分而为二”。那么,我们可以推论:“不分而为一”,“一”是不可分的,是整体,是全体。

也就是说,“大衍之数五十”作为整体,是不变的。这个不变的整体,古人用“一”来代表,实质上相当于代表了“五十”这个整体。——只能用“一”来代表“五十”,如果用“五十”代表“五十”,那么所有的数都不能动了,那就没法衍变了。从中也可以看出,造物主是很有智慧的,用“一”来代表“五十”,“其用”还有“四十九”,四十九是最大的变数。

当然,你如果把“一”理解为“不变”的“根本”也行。就是说一个“五十”中绝大部分(“四十九”)都是可变的,而“根本”的部分(“一”)是不变的;“五十”这个整体是不会变的,变的是其中的“四十有九”。这个“一”不能“用”,不能“衍”——如果连“一”都变了,那么某一物就不再是自己了,那就完全死了、完全变成它物了。

这样理解更接近现代思维。但从经典原文中解读,这个不用的“一”确实代表整体。从实质上理解也是这样:不变的“一”既然代表事物的“根本”部分,那么“根本”部分当然也可以说代表整体,就像一个企业以“法人代表”来代表企业整体一样。

二、“一”是太极,或称“太一”,与天地之数的“天一”有别

太极,也称“太一”。

两仪:阳一,阴二。

四象:太阳一,少阴二,少阳三,太阴四。

八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由四象演八卦,是为伏羲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是乾、坤、巽、兑、艮、震、离、坎,由先天八卦变动而来。)

以上所有数加起来的和正好是五十,有人认为这是大衍之数的依据,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大衍之数还包括九……

为什么其用四十有九,“太一”不用?因为周易是求卦方法,求卦要问天地万物情状,而天地万物情状必然是在阴阳分判之后才有所区别,在“太一”状态下,万物都是一样的,是没有区别的。因此,周易所用的数,必然是在“分而为二以象两”之后,必然与阴阳(两仪)有关,与四象有关,与八卦有关。而太极是恒定不动的,太极、太一是不变的,故周易衍卦不用。

《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吴越结论:“太一”是混沌,是太极,不能显于易之卦与爻,易卦爻必需是从阴阳分判之后才能出现,故作为起卦爻之筮法,“其用”必需是从将“四十九”“分而为二”、分出阴阳开始。但作为宇宙万物演化(“大衍”)来说,“一”所代表的混沌状态、太极状态也是一个必有的状态,所以大衍之数是五十,而不是四十九;“其用四十有九”代表演化出来的种种状态,是以“太一”所代表的混沌、太极状态为起点(也是终点)的。

特别注意:这个“太一”是太极,代表整体,与天地之数“天一地二”的“天人”是不同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一”是阴阳分判之后的数,不是太一,不是太极。

另外,古代对“太一”还有很多称呼,如“太乙”等,明白其真正的意义,就不难理解这些古典名词。

炎黄国医研学者吴越

2024年11月13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越心愿:提炼中医理论,完善经方体系!为想学中医又不得其门而入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习阶梯,为学医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问难解者提供系统明析的透彻解惑,为从医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难以应对疑难痼疾者提供以医入道的升华指引。愿中医弘扬世界,广济众生!

附1:炎黄国医课程体系

A、普及系列:《“阳主阴从”高效养生法》等自助中医普及课程。

B、针灸系列:《周天针灸法-针灸入门一日通》与《周天针灸法-针灸入道一点通》等

C、经方系列:包括由浅入深的《分类讲病》《经方易用》《经方直用》《经方逻辑》等阶梯

其中,《经方逻辑》特别系列:中医经方核心课程-中医经方的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共五单元)

第二部分、《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共十一单元)

附2: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