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我军60万打80万,将这一锅夹生饭,愣是硬生生地吃下。可谓是解放战争史上的一大壮举。在这60万大军中(不算地方部队),华野一共有15个纵队参战,而中野才7个主力纵队,人数上华野将近42万人,而中野才15万人,人数比是3:1。
中野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
因为这个参战人数,以及中野在打黄维兵团上较为吃力,特别是在华野陈士渠兵团还没有到来之前,中野在攻坚双堆集上的吃力表现等原因。让很多好事的人就形成一个论调——那就是中野想独贪全歼黄维兵团的功劳,但没想到黄维兵团这么难打,还是靠华野才取胜,在淮海战役中还是华野功劳最大。对于这种想法的人,雨田君只想说,这些人压根就不了解历史,或者以“键盘”的口吻,挑起双方口水矛盾的拙劣表演罢了。
历史上的中野是一支让人佩服,具有我军精神,肯为人牺牲的部队。
《大决战》里伟人大局观的台词(剧照)
强大的晋冀鲁豫??
中野的前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29师,是一支扎根于太行山上和日军进行正面作战的主力部队,在抗战中在山西、河北和河南等地顽强的在敌后进行作战。到了抗战结束前后,以129师晋冀鲁豫边区主力成立晋冀鲁豫野战军。
因为其领导人是刘伯承和伟人,所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也被人称之为“刘邓大军”。
历史上的刘邓合影
在解放战争开始前期,晋冀鲁豫野战军就一直是我军在关内的主力和国军进行决战,在上党战役中歼灭山西王阎锡山的主力,一共13个师一个挺进纵队,合计3.5万人,直接消除山西地区晋绥军威胁。在随后针对国军全面进攻的邯郸、定陶、晋南和豫北战役中,接连击败国军。可以说在1945年下半年到1947年上半年将近1年半的时间内,战绩最好,牵制敌人最多的军队,毫无疑问就是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
1946年我个野战军兵力和装备编制
在著名民国史学者陈冠任先生统计的1946年我军歼敌数据中:华东战区歼敌43.4万,晋冀鲁豫战区歼敌28.7万,东北战区歼敌17.5万,晋察冀战区歼敌14.4万,陕甘宁晋绥战区歼敌7.4万。其中华东歼敌第一,晋冀鲁豫排名第二。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歼敌第一的华东还包括了华中和山东两大野战军,因此如果将两个区分开来的,晋冀鲁豫的战绩应该接近或者排第一。
刘邓发起的定陶战役
除了歼敌之外,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也在作战中提升自己的战斗力。
在1946年的时候,晋冀鲁豫的兵力为24.3万人,马步枪加上短枪为11.9万支,轻重机枪为5300挺,掷弹筒1300门,各种火炮(含迫击炮)为512门,虽然人数弱于东北民主联军的32万以及山东&苏中的36万人,但平均装备却是的所有野战军中最好的(华野为488人/门炮、东野为605人/门炮,晋冀鲁豫为476人/门)
攻打羊山集时我军的炮兵(剧照)
故而,在1947年上半年时候,刘邓大军其实是和华野无论是人数还是战斗力都是处于同一水平线的。
中野为大局牺牲??
主动请缨前往大别山。
在1947年以后,在军委制定的外线作战构想中,为了破解敌人的“哑铃攻势”(两翼进攻、中间防御,两个重点进攻的头为陕北和山东),亟需要一支部队从中路突破敌人防线,进军到中原腹地的大别山作战。牵制中原和华东地区国军主力,减轻关内、陕甘的压力,将内线作战变为外线作战。
中野挺近大别山(剧照)
这个决定无疑是一步“险招”,深入敌后作战,在陌生的国统区里面,陌生的环境,没有群众的支持,根本就很难立足。而且深入中原的这股部队,需要受到来自关中、华中、华东以及中原本地四个方向的夹击,搞不好会有覆灭的风险。
不过在实施的过程中,原先计划执行这个作战的华野还在牵制山东方向的徐州剿总,分兵乏力。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刘邓大军主动请缨,在动员会上,刘邓激动地说道
“同志们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狭路相逢勇者胜。”
课本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出处(剧照)
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鏖战中原。
在渡过黄河后,在鲁西南战役中以12万人,围歼6万多国军。结束战役后又马不停蹄地穿越黄泛区,为了躲避四面八方过来的国军增援部队围堵,刘邓只能将自己的很多重武器——大量的山野炮、重迫击炮全部扔掉。
不得不将火炮炸毁的中野(剧照)
进入大别山后中野的损失有多大呢?
刘邓大军一共4个纵队加上野战军机关12多万人,在在战前兵强马壮,但进入大别山后,一路损失将近超过一半,重武器几乎全扔掉,一个连甚至只有30-40支步枪,每个纵队轻重机枪才不到400支,身管火炮不到10门。可以除了在外围策应的陈谢兵团之外,刘邓大军就几乎打光了所有老本。
但是刘邓大军这一仗牵制了白崇禧30万人,以及顾祝同将近23个整编旅,将华东和华中的敌人全都吸引过来,让华东我军得到反击。可以说,刘邓大军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其他战场的主动权。
为全国其他战场牺牲太多的中野(剧照)
而且更让人佩服的是刘邓的造血能力。
在出大别山后,部队改组成中原野战军。他们又相继解放了开封、郑州、襄樊等城市,在转战出大别山之后,依靠着下属军分区的和地方部队的输血、陈谢兵团的归队,让中野军主力上升到18万人,同时还下属冀鲁豫、鄂豫皖和华中等地方武装。这才有了中野主力敢围攻黄维兵团的作战始末。而且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依然可以挡住全美械化的黄维兵团的突围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电影《大转折》里伟人对的中野的评价
雨田君说??
正如在《大决战淮海战役》里伟人说过的那句话 “莫说你们一个纵队,就是中原野战军全部拼光了,其他部队也一样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中野在解放战争中就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敢打敢拼的指战员,以及关键时刻的牺牲精神,这也是为何我军能在劣势条件下快速击败国军的根本。
很多网络上那些“华野人数多,装备好”、“淮海之战华野第一功”,这一方面是在捧杀华野,另一方面也是对中野在全国解放作战中的牺牲的一种漠视。
可以说,没有中野的牺牲,就没有我军在反攻阶段最后的胜利。因此我们在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可以欢庆胜利,但切莫忘记那些为胜利默默付出他们……
—The end—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