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据新华社消息,广西将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1年来,全自治区开展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门诊结算15.77万人次,医保基金支出3.17亿元,平均报销比例58.59%,为生育困难人群有效减轻负担。

2023年11月1日,广西将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其中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分别为70%、50%,不设起付标准,相关项目报销费用计入参保人员年度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参保人员符合治疗条件的相关医疗服务项目可享受2次医保报销,基本覆盖每位参保人员2个辅助生殖治疗周期费用。此外,近年来,广西医保部门在促进生育支持方面持续发力,已实施新生儿“落地即参保”、生育津贴支付“即申即办”、生育保险事项“全程网办”、将分娩镇痛技术纳入医保报销等多项举措。

辅助生殖,指的是采用医疗辅助手段使不育夫妇妊娠的技术,包括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即试管婴儿)及其衍生技术,其实施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前期检查阶段,促排卵阶段,取卵、取精阶段,以及体外受精与培养、胚胎移植和移植后处理阶段。

根据中国人口协会此前发布的《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中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患者超过5000万,占育龄人口的12.5%~15%。另据开源证券推算,到2023年辅助生殖市场规模有望增加到400亿元,长期有望突破千亿。虽然国内拥有数量庞大的不孕不育患者群体,但辅助生殖的行业渗透率却很低。据测算,2016年,国内IVF渗透率仅为10.2%,远低于日本同期的56.1%。

动辄数万元的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价格,极大影响了患者治疗的可及性。而实际上,关于辅助治疗纳入医保的话题讨论已久。

2022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等17部门印发指导意见,提出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按程序纳入基金支付范围;2023年6月,国家医保局将辅助生殖类项目分类整合为12项,为各地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实际上不只是广西,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已有北京、内蒙古、甘肃、新疆、山东、上海、浙江、江西、青海、吉林、江苏、河北等多个地区已经在去年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随着辅助生殖进医保,越来越多的患者享受到了医保福利,重新燃起生育的希望。

北京市医保局有关负责人此前介绍,自2023年7月1日落地辅助生殖项目进医保后,截至2024年3月底,已有3.2万人就诊,总费用2.8亿元,其中医保基金支付1.9亿元。2024年,诸如内蒙古医保局也将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由“市场调节价”调整为“政府指导价”。内蒙古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处处长任文浩介绍,价格调整后平均降幅达20%。

(时代财经记者张羽岐,综合自国家医保局、中国医疗保险、新华社、时代财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