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唐德宗李适时代的名臣,就一定不能漏过邺侯李泌。如果说郭子仪是中唐第一名将,那么李泌就是中唐第一谋臣。李泌作为唐玄宗李隆基时代就入朝的名臣,对中唐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说是名垂青史也不为过。他曾经作为李隆基、李亨、李豫三位皇帝的首席参谋,对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入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唐德宗李适中后期,晚年的李泌被正式拜为宰相,在奉天之难的乱局中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李泌如此优秀,但他的官场之路却非常艰难,之前立下大功却不被重用,直到晚年才有了拜相的机会。
前文已经分析过李泌在李隆基、李亨和李豫三位皇帝时不受重用,立功后反遭排挤离京的原因,这里不再赘述。但是在唐德宗李适陷入奉天之难的危局时,却千里迢迢将李泌从杭州召到梁州行在,却与当时唐朝皇帝习惯性以权谋治国的理念不符。前文讲过,前三位皇帝之所以不愿重用能力杰出且立下大功的李泌,是因为李泌太过正直,不符合权谋治国的条件。他们喜欢任用的是能够在朝中结党互相制衡的奸臣,这些奸臣能依附于皇帝,对朝中各派势力进行权力制衡和政治斗争,防治朝廷出现一家独大和皇权旁落的现象。
基于这个原则,唐德宗李适即位后也延续了这种治国风格,而且在权谋之术的应用上比父辈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任用杨炎、卢杞等奸臣为相,排挤颜真卿等正直大臣,免除忠于朝廷的郭子仪、段秀实等名将的兵权,故意挑拨河北和中原藩镇的内斗,这都是权谋治国的主要表现。但权谋治国始终是双刃剑,用得好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用不好就会为国家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在李适的胡乱操作下,先是引发了四镇之乱,然后战乱失控导致了泾源兵变,京城长安失陷,让整个乱局席卷了整个北方,使唐朝陷入了岌岌可危的险境。
即便如此,在避难奉天,并且陷入朱泚叛军的围攻时,李适也忘不了权谋治国的理念,在奉天防御战中对将领们各种防范和制衡。可以说权谋治国之术已经融入了李适的骨子里,他不信任任何大臣,时刻都在防范他们,用各种权谋之术进行权力制衡,确保皇帝的权力最大化。以他的这种性格和执政风格,按理说绝不会完全想相信李泌这样正直的大臣,更不会将手中的权力完全交给他。然而在他因李怀光叛乱而逃到梁州后,却一反常态的重用起了李泌。不但将李泌从杭州千里迢迢的召到了行在,还将其拜为宰相,实在让人感到意外。
对于李适这种一反常态的执政态度,后世的学者们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是李适已经陷入奉天之难的危局之中,必须启用李泌这样的顶级谋臣来扭转国家的颓势。也有的人认为李泌的忠心感动了李适,所以李适才重新启用李泌。还有中说法是,在奉天之难了李适下了罪己诏,对自己在执政过程中犯下的错误感到后悔,所以才改用李泌为宰相。但经过史料的比对和分析,可以认为上述说法都是似是而非的,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李适启用李泌,既不是因为李泌的忠心,也不是在大难中幡然悔悟,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前面在分析颜真卿的时候就讲过,李适是极端猜忌正直大臣的皇帝。他觉得这些大臣正直有主见,就会反对他的意见,让皇权的威信受损。大臣声望越高,作风越发正直,就越受到皇帝的猜忌。这些大臣的声望会让天下人跟从,这对李适的皇权也是有威胁的。李适在即位初期罢免常衮的宰相,排挤名臣颜真卿,都是因为这些人太过正直,且在朝廷内外声望卓著。所以李适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主动重用正直大臣的,反而杨炎、卢杞这种奸臣更受他的青睐。但到了奉天之难后期,尤其是李怀光背叛朝廷之后,李适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
李怀光虽然带领朔方军解除了奉天之围,但却也在与朝廷的博弈中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不得不打起反叛朝廷的大旗。李怀光在解除奉天之围后,曾经用自己的兵力优势和功绩逼迫李适罢免了宰相卢杞,这让朝廷出现了权力空白。卢杞一直是李适重用的大臣,在朝廷中有着极大的权力,甚至与白志贞联合完成了对神策军的控制。卢杞被罢相外放后,朝廷需要有新的宰相出来作为领导人。此时李适的可选项很多,比如力保奉天不失的大功臣浑瑊、在藩镇军中颇具威望的李唐宗室大臣李勉等等,然而这些都无法让李适所信任。
李勉虽然是李唐宗室,而且在安史之乱和藩镇叛乱中立下过大功,但却与藩镇军走得太近,这是让李适很不放心的。当时唐朝正陷入藩镇叛乱之中,河北和中原的四大藩镇已经将朝廷搞得焦头烂额,而朱泚和李怀光的叛乱更是彻底将唐朝逼入绝境。如果让李勉当了宰相,李勉既是宗室子弟,又与藩镇军队走得近,还在中原当过两镇节度使,一旦掌权极有可能威胁到李适的地位。如果李勉联合各地藩镇逼迫李适退位,李适是毫无反抗之力的。最主要的是,李勉本就是宗室子弟,在宗室中声望极高,当皇帝也能名正言顺。
前文讲过,浑瑊是朔方军出身,在军队内有着郭子仪接班人的称号,藩镇军中声望极高。由于在奉天之围中力保奉天不失,浑瑊的声望更是如日中天。在李怀光叛变之后,浑瑊成为原郭子仪河中集团的唯一代言人。而在奉天之围中,为了保住奉天城,李适赋予了浑瑊最大的军事权限,这使得浑瑊隐隐有着军中第一人的地位。当时李适如此做是不得已而为之,事后还需要浑瑊率领勤王军队联合李晟的神策军平定叛乱和夺回京城长安,所以浑瑊的军权一时还不能收回。在此情况下,如果再赋予浑瑊朝政大权,这就为皇权的旁落埋下了隐患。
以李适的治国理念,显然不能把重要的朝政大权交给能够威胁到自己的大臣,所以在逃到梁州后他先想到的是重新启用卢杞。但这个方案却遭到了以李勉为首的朝廷大臣的强烈反对,卢杞便无法重新回到朝廷。卢杞掌权时独断专行,对朝廷大臣打压排挤。卢杞被李怀光逼得罢相后,朝廷大臣才重新有了自己的权力。如果卢杞回来,朝廷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是李勉不愿看到的。而李适之前已经下达过罪己诏,表示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悔改。如果强行召回卢杞,他实在是有些自己打脸,所以李适没法越过朝廷大臣强行下诏。
卢杞不能回到宰相的位置,宰相的位置又不能长期悬空,所以李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了李泌。他选择李泌还是经过一番考虑的,虽然有些不情不愿,但李泌回来至少对他没有什么危害。首先,李泌是四朝老臣,颜真卿去世后以他的声望最高,名声最好,能力最强。以李泌的声望、资历和正直的品德,朝廷大臣们没有反对理由。尤其是李泌还是李勉的救命恩人,李勉更没理由反对。其次,李泌是纯粹的文臣,虽然为前几任皇帝平定叛乱出谋划策,但与藩镇武将没有交往。李适能放心让李泌当宰相,不担心他与藩镇军合谋。
最重要的是,李泌虽然没有亲自带病打仗,却是文武双全,对于军事作战有着极为高明的手段。在安史之乱中、吐蕃入侵之时,李泌先后成为唐肃宗李亨和唐代宗李豫的首席参谋,谋划了唐军翻盘的主要战略部署。虽然因为皇帝没有完全采纳而使战事迁延,却也在执行这些战略部署时让唐军扭转了战略的劣势。因为李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出任宰相能够压制周围各地的藩镇军队。当时很多藩镇军队见到朝廷势弱,北方陷入乱局,藩镇将领们都蠢蠢欲动,抱着趁火打劫的心思。由李泌来掌控朝政,才能避免爆发新的叛乱。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李适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李泌回到朝廷后很快便稳住了平叛的大局。他先重新组织朝廷人事,缓和了各方利益集团的矛盾,完成了对平叛大军的后勤补给的准备,表现出极为卓越的内政和财务能力。在他之前,卢杞需要用近乎打家劫舍的方式来凑集平叛军费,搞得朝野怨声载道。但李泌上任后兵不血刃的就完成了,而且根本没有得罪人。然后他又派人迅速平定了乘火打劫的陕虢、淮西等地方藩镇将领,调整了平叛的军事部署,稳住了奉天之难后的国家大局,为浑瑊、李晟、马燧等人平定叛乱创造了良好的战略形势。
可以说李适选择李泌拜相是不得已而为之,却也是最佳的选项。在力保皇权不失,自己又能放心,还能平定叛乱,三种目标需要同时达成的要求下,李泌是当时唐朝唯一的人选。除了李泌这位四朝老臣和三朝首席参谋,当时天下实在是没有人能完全扭转唐军的劣势。即便是郭子仪复生,李光弼重来,也不会比李泌做得更好。李适当了一辈子的昏君,选择李泌拜相是他一生唯一的正确。而这个正确时期虽然随着李泌的去世而短暂结束,但也使唐朝回到了国力恢复的轨道,为唐宪宗李纯的元和中兴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