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8个瑞士卷怎么分?”引发热议。本是家庭内部极小的事,经过互联网的传播被无限放大,衍生出男女对立、家庭权力等一系列尖锐的话题,堂而皇之地挤占公众注意力,浪费政务资源,将公共议题边缘化。

互联网上,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些本没有太大讨论价值的新闻,常常因为将个体的无谓焦虑扩大为群体性的负面效应,牢牢把持着热搜。它们所到之处,只有网友无尽的争吵,毫无正能量可言。有的事后还被相关部门和网友打假,留下“一地鸡毛”。这样的信息泛滥,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个人层面看,过度关注这类“鸡毛蒜皮”式新闻,不断参与、争论这些无价值的负面话题内容,很容易激发内心的焦虑情绪和不安感。要知道被刻意剪裁的生活并非生活的全貌。若揪住这些小插曲不放,一本正经地将自己代入其中,进而产生担忧、愤怒、悲伤等情绪,这恰恰表明我们已经被这类信息“稳稳拿捏”了。

就拿此次事件来说,有人认为,大家对该话题的高度参与,反映的是女性渴望在家庭中得到尊重和认可。可从参与者晒出的聊天截图中能明显看到,她们并没有被另一半忽视,反衬得视频中女子的经历是个案。“鸡毛蒜皮”虽小,却可以通过放大矛盾点、迎合情绪痛点,轻而易举地煽动网络情绪的火苗。情绪上头、理性缺位,一不留神,就会被带跑偏。

从社会层面看,此类事件过度发酵既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社会矛盾与对立情绪。一方面,公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个人固然有选择关注任何话题的自由,但社会关注什么话题却需要严肃对待。如果大量“无意义”“无价值”的信息侵占公众的视野,势必会造成真正能影响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事情被冷落一旁。孰轻孰重,显然不能任由流量、算法主宰,被各种博眼球的琐事牵着鼻子走。

另一方面,随着讨论愈演愈烈,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超越话题本身,变得愈发复杂,甚至只为争出个对错,相互攻击、彼此伤害。这不仅影响着网络空间的和谐,这种对立情绪一旦形成还可能蔓延到现实生活中。当热度过去,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社会隔阂已然造成。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机制,并催生了流量经济。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对流量的过度追逐却也成为了诸多互联网乱象产生的根源。大量自媒体生产者涌入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不断放大社会琐事新闻的传播范围,“鸡毛蒜皮”新闻的无限发酵应当引起重视与反思

对普通人而言,只要我们不是互联网绝缘体,难免会被“鸡毛蒜皮”新闻所吸引,我们要做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学会理性看待网络信息。无论是刷视频还是看文章,每当情绪“上头”,都要在心中多画几个问号,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轻易被情绪化的言论所左右,更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参与到无意义的争论当中。越是信息过载,越要找回对注意力和生活的主导权。

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当“鸡毛蒜皮”新闻成为“今日热点”,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不是一道难题。主流媒体承担着传播主流舆论、弘扬主流价值的职责,自然不应对短期的流量诱惑选择盲目跟风报道,加入群体狂欢中。而是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把公众的注意力拉回更有价值的公共议题上来。通过挖掘传播正能量暖新闻,营造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让公众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共同为社会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对平台而言,面对各种“头上长着摄像头”的社会话题内容大量传播,为避免演绎、摆拍等模糊短视频创作内容真实性的行为大行其道,则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内容评价审核体系,对有价值、积极健康的信息给予更多权重,对低俗、无意义的内容进行严格限流。“网络海啸”来临时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平台必须也必定要当好网络时代的信息把关人,坚持正确的导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究竟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占据热搜?究竟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让人们关心和讨论?并无唯一性。但真善美、正能量的内容,人们一定喜闻乐见。

文/张艺凡

灼言工作室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