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烤,热辣,火一般的太阳底下,一群盐工躬身缓步,在海边狭长的小路上踽踽而行。将一担担草木灰运往盐池,盐廪上,那个扎着头巾、披着垫肩的盐工仰脸抬头,起头喊起了盐工号子,一人呼,众人应,瞬间,整个白花花的盐田都热闹了起来。

这是黄海滩涂上海潮一般热烈响亮的煮海盐歌。

濒临大海,曾经,“烟火三百里,煮灶满天星”的盐城,白花花的盐晶铺满海涂,从春秋、汉唐到宋元,直至明清,中国东部这块土地成了海滨最大的盐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千图网

战国时期,盐城境内制盐的方式是“煮海为盐”,即将舀回来的海水直接煎煮成盐。西汉时,汉武帝采取“募民煮盐,官与牢盆”的政策,招募民众到沿海制盐,于是有了牢盆(盔型陶器)等制盐工具。至唐代,采用开沟引潮,在境内铺设亭场,晒灰淋卤,盐城迎来了盐业生产的鼎盛期。至宋元,朝廷为了更加有效地控制盐业生产,开始采用切块盘铁制盐。整块的盘铁被切成好几块,且形制不一,方圆各异。制盐时,需几户人家一起,将切开的盘铁一块块拼接在一起,方可完成对于海盐的煎煮。今天,在位于盐城先锋岛串场河一侧的盐城博物馆里,人们还可以见到先民留下的这种制盐用的切块盘铁。

盐城博物馆隶属于中国海盐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字号专题博物馆,中国海盐博物馆拥有国内最丰富的海盐类文物馆藏。最具代表性且最为珍贵的正是这块巨大的唐宋切块盘铁。其在国内独一无二,已成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海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盐业生产的发展,使人口逐步向沿海地区转移,渔猎及种植等生产活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海涂上开挖了原盐外运的驳盐河道,把上游的淡水引进了海涂,垦殖业得以发展。古代的两淮地区,依照淮河大致的南北流向,分为“淮东”“淮西”,按照现时的地域划分,就是淮南、淮北,泛指苏北、皖北、河南、湖北北部的广大地区。初唐时期,一方面海面上升,淮河和长江三角洲不断向东推进,海水依然是时高时低,时进时退,对海边煮盐以及离海较远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威胁。另一方面,淮河一带人口增长,经济繁荣。而这一时期,又是中国政区史上道府建制的开端。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为十五道,淮南道是其中之一。唐大历年间(公元766年至779年),楚、扬二州设屯,各道设黜陟使(唐代官名,“黜”是废除、贬斥的意思)。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在两淮地区留下了踪迹,从李白“吴盐如花皎白雪”到杜甫“万斛之舟行若风”的绝句中可以看出淮盐粒大色白,闻名遐迩。可见当时盐城是因制盐成为兴旺发达的上等之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千图网

几块深色的铁块拼在一起,记录着历史的风雨,洒落着盐丁灶民辛勤劳作的汗水。一部电视剧《大盐商》说尽了千百年来盐城等近海地区盐业生产的热闹与繁华。大海之侧,滩涂地上,从最初的奄人南下,到明朝的洪武赶散,大量北方和江南移民的涌入,一代代盐城人一直坐在黄海岸边那一座座巨大的盐廪上。范公堤上,车马喧腾,串场河里,舟楫相连,明清之际,徽商、晋商大量涌入,鱼市口旁的盐镇水街,茶楼酒肆,灯火酒绿,夜夜笙歌,连绵不息。

有一个传说:16世纪,西方著名航海家马可波罗来东方探险。船行海上,风浪迎面扑来,咸涩的海水刺疼了眼睛。几个月来,除了枯燥的大海不曾见到任何其它风景,突然,马可波罗发现,大海西边,在那片靠着夕阳的地方,赫然横亘着一处处绵延起伏的雪山玉岭。一开始,马可波罗以为是看见了巨大的冰山,惊恐绝望至极,船到近前,才发现,那疑似的冰山,原来是一座座蒙着白雪的巨大盐廪。盐廪下,竟有一面“十八团”的旗帜迎风招展,那旁边还有打着绑腿的民间艺人玩着杂耍。马可波罗激动不已,放下望远镜,借着夕阳晚照,用斜斜的鹅毛笔,飞快地记录下他的瞬时所见,那诗一般的句子,写着:“East snow(东方白雪)”。

江河洗涤,历史走散,历经数千年的淘洗与采集,跟着那一道道奔流的江河,今天,曾经热闹繁忙、连成一片的一处处盐场、一间间灶亭,已逐渐塌陷于滩涂深处,成为一处处遗迹。幸而有响水三圩盐场和中国海盐博物馆还保留着这一段历史记忆。由此诞生的盐城悠久绵延的海盐文化,亦如涓涓细流注入历史。

在众多“海盐系”文创产品中,有一种雕塑产品叫海盐雕。那是一种殊为独特的工艺。10多年前,我去我国台湾省做海盐文化调查,曾亲眼看见过当地民间工艺大师精心制作海盐雕作品,并且现场体验了一把当地几十年流传下来的盐雕工艺。大概是在几年前,盐城也有人做起了海盐雕,这件事让人颇有些感动,毕竟,作为曾经的海盐产地的盐城,有人愿意坐下来,细细注视一下面前的这片咸土地,对海盐和海盐文化做一番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打量,并且以文化的方式,把一段历史传承下来。后来,终于有机会,看到了这尊名为《煮海盐歌》的雕塑作品。雕塑家将煮海的盐民形象做成了海盐雕。一声煮海的盐歌唱起,跳荡的旋律犹如海边雪白的浪花,那雕塑,那盐雕上挥汗如雨的人,那洒满了地面的白花花的盐,站在已经距离大海几十公里的串场河边,你听到的已然是远方的大海那不绝的波浪,是沧海桑田千年悠远的回响……

作者简介

姜桦,写作多年。曾在《人民文学》《十月》《钟山》《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潮》《散文》《美文》《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出版诗集、散文集多部。获第五届、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冰心散文奖、陶渊明诗歌奖等。中国作协会员。现居江苏盐城。

编辑:王琳琳

来源: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