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冷热关》不仅仅是说天气冷暖变化,而是讲的所有外部因素造成的影响。

比如荣华富贵、比如艰难困苦,正如书里所说:

千万不能因为冷热而生气。否则,心里有冷热,心中有所恐惧,就不能保持正直;心中有所担忧,也不能保持正直。心都不能保持正直,还想明白道,那是很难的。

树立一个小目标,然后不管道路有多曲折、条件有多复杂,去尽力完成它,我想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吧?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二,冷热关原文

老祖云:外其身而身存。

文始云:冬御风而不寒,夏御火而不热。

吕祖云:求生而不生,未死先学死。

此皆言其为道忘躯,而不避寒暑也。夫修道者,先要看破幻化之身,置色身於度外。死且不惧,何况冷热?故神光少林寺求法,雪拥过膝而不知。太古赵州桥冷坐,水淹将没而不晓。释迦化雪山修道,受尽多少苦楚。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长春祖磻溪磨性,受尽多少饥寒。即近世白石镇梁真人,破衣垢面,长年不倒身,未曾歇息。西宁府张睡仙,水泉长卧,赤身露体,四十余年犹如一日。梭罗仙河滩磨炼,狗皮仙冰滩睡眠,仙留师黄沙下苦,皆是不避冷热,舍的色身,成的法身也。

世间糊涂学人,不知香从臭出,甜向苦来。误认色身为真实,而遂爱之惜之,只图自在将养。遇冷而即想暖处,逢热而即思凉处。怕冷怕热,隔绝道念。却不思性命为人生第一件大事,岂可因冷热之小事而误性命之大事乎?

果是真为性命者,即生死关口、大难境界,亦要脱脱洒洒过去。至於寒暑冷热,何足在意?虽未成道之先,色身亦不可坏。但粗衣护体,将就过去便休。不必以冷热常挂心头。遇冷时亦须受冷,逢热时亦须受热。热之冷之,与时偕行而已。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与时偕行,非是不该受冷一定教受冷,不该受热一定教受热。若不该受冷而必欲受冷,不该受热而必欲受热,此有必做作,亦是固执不通,枉自受罪。何益於事?大抵怕冷怕热,虽是小节,甚碍於道。倘有些儿冷热之见,便有无限邪思妄想生出。遇冷必设法要不冷,遇热必设法要不热。

认假失真,岂不误了多也?吾劝真心学道者,速将冷热关口打通。随时将就,到处安身。冷可也,热可也,不至冻死热死便休。万不因冷热而起无明。否则,有冷热在心,心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且不得其正,妄想明道,难矣。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三,原文大意

老祖说:“把自己置身于外界,身体反而能够保存。”

文始说:“冬天迎着风却不觉得冷,夏天靠近火也不觉得热。”

吕祖说:“想要生存却不去追求生存,还没死之前就学会面对死亡。”

这些都是说修行之人为了道可以忘记自己的身体,不躲避寒冷和炎热。修行的人首先要看透这个虚幻的身体,把肉身放在一边。连死亡都不害怕,又怎么会怕冷热呢?所以神光在少林寺求法的时候,雪堆到膝盖都没感觉。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太古时候的赵州桥上有人静坐,水都快淹没了他还不知道。释迦牟尼在雪山上修炼,受了很多苦。长春真人磻溪修炼性格,也受了很多饥饿和寒冷。近代的白石镇梁真人,穿着破衣服满脸污垢,长年不休息。

西宁府的张睡仙,躺在水泉里,赤裸裸的,四十年如一日。梭罗仙在河滩上磨练,狗皮仙在冰滩上睡觉,仙留师在黄沙下吃苦,都是不躲避冷热,舍弃肉身,成就了法身。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世界上的糊涂学者,不知道香气是从臭气中产生的,甘甜是从苦涩中来的。误认为肉身是真的,于是爱护它珍惜它,只想着舒服地保养自己。遇到冷就想找暖和的地方,遇到热就想找凉快的地方。怕冷怕热,阻碍了对道的追求。却不思考生命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因为冷热这种小事而耽误了生命的大事呢?

如果真的为了生命,即使是生死的关卡、巨大的困难,也要轻松地度过。至于寒冷和炎热,有什么好在意的呢?即使还没有成道之前,肉身也不能损坏。只要穿点粗糙的衣服保护身体,凑合过去就行了。不必总是把冷热挂在心上。

遇到冷的时候也要接受冷,遇到热的时候也要接受热。热的时候就热,冷的时候就冷,随着季节变化就好。随季节变化,并不是说该冷的时候一定要冷,该热的时候一定要热。如果该冷的时候非要热,该热的时候非要冷,这是故意为之,也是固执不通,白白受罪。这有什么好处呢?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总的来说,怕冷怕热虽然是小事,但非常妨碍修行。如果有了一点点关于冷热的想法,就会产生无数的邪念和妄想。遇到冷就一定要想办法不冷,遇到热就一定要想办法不热。认假为真,难道不会耽误很多吗?

我劝那些真心想学道的人,快速打通冷热的障碍。随时适应,无论在哪里都能安身。冷也行,热也行,只要不死就行。千万不能因为冷热而生气。否则,心里有冷热,心中有所恐惧,就不能保持正直;心中有所担忧,也不能保持正直。心都不能保持正直,还想明白道,那是很难的。

编辑搜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四,本节考点

1. 超越物质的束缚:文中提到“死且不惧,何况冷热”,这句话强调了修行者应当超越对物质条件的过分关注,包括对冷热的感受,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2. 面对苦难的态度:通过列举历史上众多修行者的例子,如“释迦化雪山修道,受尽多少苦楚”,说明了真千万不能因为冷热而生气。否则,心里有冷热,心中有所恐惧,就不能保持正直,修行需要面对并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而不是逃避

3. 内心的平静:“心且不得其正,妄想明道,难矣。”这句话指出了内心平和对于修行的重要性。只有当心灵不受外界干扰,保持正直与平和时,才有可能真正领悟道的真谛。

4. 适应自然:“与时偕行,非是不该受冷一定教受冷,不该受热一定教受热。”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而非刻意追求极端的生活方式。适应自然的变化,既不过分追求舒适,也不故意折磨自己。

5. 修行的本质:“万不因冷热而起无明。”这句话提醒我们,修行的核心在于心灵的成长与净化,而不是外在条件的好坏。不应让外界因素成为心灵成长的障碍。

五, 重点句子讲解

“夫修道者,先要看破幻化之身,置色身於度外。” 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之一,指出修行的关键在于超越对物质身体的执着,认识到肉体终将消逝,唯有精神与道的追求才是永恒的。这不仅是对修行者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人生活态度的一种启示,鼓励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