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在北京孙中山先生的追悼会上,有这样一副挽联:
二十年革命辛勤,排满倒袁,百战相依唯一李;
四万万人民愿望,兴邦建国,千秋遗憾在三陈。
这里面的“一李”,就是指李烈钧将军。
孙中山委任李烈钧的大元帅令
李烈钧 (1882年2月23日——1946年2月20日),原名烈训,又名协和,字侠如,号侠黄,江西省武宁县罗溪坪源村平坑人。他追随孙中山参加过讨袁、护国、护法、北伐等战役,历任苏皖粤鄂赣五省联军司令、江西省都督、军政府总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曾为国民政府五位中常委之一,其功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1981年10月,胡耀邦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列举了当时著名风云人物33人,其中就有李烈钧将军。
同时,李烈钧还是能诗善文,有《李烈钧自传》《李烈钧出巡记》《李烈钧杨赓笙诗选》等著作传世;尤擅书法,庐山仙人洞的“常乐我静”,鼓浪屿日光岩的“日月俱悬”就是他题写的。孙中山这样称赞他:“协和先生上马能武,下马能文,诚不可多得之当代儒将。”
孙中山赠送给李烈钧的照片
关于李烈钧的诗歌,《江西诗词》主编,著名诗人、学者胡迎建在他的《近代江西人诗话》中,以“抱道怀泉石,殷忧听鼓鼙鼓”为题,进行了论述。胡迎建先生这样评价:“烈钧以武略而兼有文功,每遇大事,以诗咏之。推襟怀抱,抒救国之鸿志;投闲置散,与泉石为知音。心雄志迈,意真气茂。”
李烈钧用诗歌记录他经历的历史大事,诗中不仅饱含金戈铁马之气,还体现了他崇高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如作于1932年的《至南京》:
满眼烟云罩四空,熙来攘往各西东。
何如直北驱强寇,策马阴山大雪中。
诗中用“满眼烟云”形容当时的危难局面,“熙来攘往各西东”则指表达了将军对民国政府及各地军阀陷于私利而纷纷相争的不满,同时表达了投身抗战的决心。这是将军的名作,影响很大。
李烈钧在庐山仙人洞所题的“常乐我净”
1932年夏天,李烈钧前往泰山访问冯玉祥。冯玉祥是抗战主战派,之前他在张家口组织了抗日同盟军给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击。由于蒋介石政府不抵抗政策的破坏,抗日同盟军孤军奋战,终于失败。冯玉祥于是移居泰山读书习字,借以发泄胸中积愤。李烈钧赠诗冯玉祥,劝他抛除私见,共撑危局。
拼力扶持志待伸,执怀天地亦艰辛。
匡庐归去东山远,五老峰头望故人。
李烈钧亦擅长对联,留下了许多佳作。1917年秋,孙中山南下广州,联合滇、桂、粤各省成立中国民国军政府,发动“护法运动”。孙中山就任政府海陆军大元帅,任命李烈钧为总参谋长。期间,李烈钧驻军潮汕,撰有一联述志:
挥戈拨云雾
把酒看湖山
此联正如胡迎建先生评价那样:“推襟怀抱,抒救国之鸿志;投闲置散,与泉石为知音”。将军襟怀淡泊,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以国家民族为重。他一生统兵无数,却从不把军队作为个人资本,战争结束便归还国家。所以他不像很多民国将领那样,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这也使得将军分外受人敬仰。
武宁展览馆中专设的李烈钧将军展厅
1927年,李烈钧指挥了生平最后一场大战——龙潭战役。当时他的身份是南京国民政府五常委之一,兼任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这年8月,北洋军阀孙传芳率数万之众,突然在南京东面的栖霞山、龙潭一带偷渡长江。李烈钧居中调度,指挥李宗仁、白崇禧等国军名将以及海军司令陈季良、陈绍宽等,大败孙传芳。龙潭战役是北伐战争中最激烈、最具决定性的一场战役,一举奠定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基业。战后,李烈钧撰有一联挽战役中阵亡的烈士:
江东一战吞河朔
万古雄风掩六朝
此联格调高古,气魄雄浑,虽是挽联,却尽显英雄豪气。
李烈钧的对联中,最为有名的挽孙中山先生联:
才逾汤武,功盖恒文,九万里震威名,天授如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出秉节钺,入赞戎机,二十年共患难,山颓安仰,上为国恸,下为私哀。
上联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下联则写他追随孙中山先生及两人的感情交往。李烈钧深为中山先生所信任倚重,所以有“出秉节钺,入赞戎机”之语。相传他曾代理孙中山先生做了三天总统。在老百姓看来,总统就是皇帝。李烈钧将军当了三天皇帝,武宁人倍感荣幸。
罗溪平坑保存完好的李烈钧将军的老屋
李烈钧热爱家乡,为武宁留有不少题吟。如写于1929的《修江舟中》:
春光逶逦满芳洲,道出宁江望永修。
天地有心恒载覆,湖山无恙任遨游。
风敲岸竹疑琴韵,晖映林花似锦裘。
更喜高人同击楫,悠然箕踞一扁舟。
武宁老县城东门外有齐贤阁(即观音阁),大门联就为他所题:
五云天际起
万象眼中收
他还为武宁“李氏家庙”题联:
才高倚马,望重登龙,载诵清芬宏启佑;
鄂渚班师,章门握节,敬从新历奉蒸尝。
1940年,李烈钧来到云南昆明。虽然此时他早已离开国民政府权力中心,但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和国民党元老,影响仍然很大。他曾在云南讲武学堂任教,并在这里发动“护国运动”。这天,他的至交李根源带领当年讲武学堂以及护国军的旧友数十人,在昆明城外的古幢公园迎接他。三十年前叱咤风云的英雄,如今都已两鬓斑白,大家不由十分感慨。李根源设宴为李烈钧接风洗尘。席间,李烈钧和李根源以及云南诗人王灿、王桢兄弟连句,吟成一绝:
李烈钧:山中宰相今犹昔
李根源:灞上将军去复还
王 桢:难得二贤天与健
王 灿:一时瑜亮耦无猜
李烈钧用山中宰相陶弘景比李根源,李根源则用灞上将军周亚夫比李烈钧。在云南讲武学堂及护国运动中,他们二人一文一武并称“二李”,确实十分恰切。王桢、王灿兄弟高度评价他们才如周瑜诸葛亮,却能并力共事耦合无猜,同心共力护国反袁。这首诗在云南传颂一时,成了一段文坛佳话。
1946年2月20日,李烈钧患心肌梗塞在重庆病逝,终年64岁。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亲临吊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蒋介石亲送挽联:
勋在共和辉国史
运回厄难慰英灵
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的挽联高度评价了李烈钧将军光辉的一生:
湖口烽烟,珠江弹雨,滇池骏浪,燕塞征尘,当年砥柱中流全凭一旅;
鲁连仗义,武乡用兵,高蛮英名,伏波韬略,屈指复兴元老几见斯人。
位于武宁豫宁公园的李烈钧将军和夫人华世琦女士合葬墓
李烈钧将军病逝后,他的同村,也是他的秘书,武宁另一位著名诗人、书法家杨赫坤,护送他的灵柩回到家乡武宁,安葬在箬溪镇修江边上的“读书台”。修建柘林水库时,为免水淹,迁至武宁城郊的飞凤山。1980年11月22日,再迁葬武宁烈士陵园右侧(即现在的豫宁公园内)。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人物,江西对他宣传却不多,尤其是他的诗歌,更是很少提及,以致渐渐湮没无闻。而同为“护国三杰”的蔡锷,因为与小凤仙的一段风流韵事却广为人知。不能不令江西人特别是武宁人扼腕叹息。
笔者也是武宁县罗溪乡人,多次拜谒过将军墓。谨以一首小诗,表达对这位同乡前辈的深深敬仰。
谒李烈钧将军墓
谢飞鹏
新城谁记旧将军,松柏林中寄此身。
岂只挥戈能返日,更惊倚马立成文。
一生怀抱英雄气,几度浮沉天地心。
本与松坡同不朽,却因仙妓让当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