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权力的游戏不是一个人能够左右的。

秦末大乱,有十几个势力集团,既包括原六国贵族,也包括刘邦这种新起的平民集团,他们结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在楚怀王领导的名义下共诛暴秦。

既然是松散的联盟,就少不了权力的博弈,而博弈的资本就是手中的兵权多寡。

楚怀王发布的盟约是“先入关中者王之”,这些势力集团定然对此垂涎三尺。

项羽率领的十八路诸侯被章邯拖在了河北的巨鹿郡,等项羽章邯击败,坑杀二十万降卒西进时,刘邦已经悄个咪咪的入了关中,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

刘邦算是捡了个大便宜,他的西路军遇到的抵抗不如项羽的北路军激烈,从而能让他快速西进,先一步到达咸阳。

项羽拖拖拉拉带着十八路诸侯西进时,黄花菜都已经凉了。

此时两人的实力对比如下,刘邦一路西进攻下咸阳时,部队已经达到十万,而项羽的十八路诸侯总兵力是四十万,项羽的直属部队不足十万。

项羽这个人蠢得可以,二十万降卒本可以直接归化成自己的直属军,但他却坑杀了,不知道他是养不起二十万大军还是纯粹是脑子发热。

刘邦西征时,部卒不足万人,等到拿下关中,已经积累成十万,人口代表着生产力,刘邦比项羽更懂经济学。

项羽原本可以积累远超刘邦的部队,但他放弃了。

项羽率领的联军,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他们属于各个势力集团,他们眼中只有土地和人口,在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他们会撒丫子跑路。

此时的项羽对刘邦,其实半斤八两,都没有十足把握击败对方。

即使有一方胜出,也是惨胜,保不齐会鹬蚌相争,让看热闹的渔翁得利。

在这种情况下,就得有人妥协。

妥协的是刘邦。

当项伯跑到刘邦军中找张良时,其实是项羽故意让项伯把消息泄露给刘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项羽有把握击败刘邦,为何要等到明天,兵贵神速,直接就进攻灞上岂不更有把握。

项羽没有进攻,而是让项伯这个中间人出马。

项伯名义上来找张良,其实是找刘邦。

项伯建议刘邦妥协,亲自到项羽大营中道歉,并且把关中让给项羽。

项羽让刘邦参加鸿门宴有两个意思,其一,看看刘邦能不能先妥协,两家和解;其二,你刘邦如果能来,那么我再见机行事,这个见机行事就包含杀掉刘邦。

项羽阵营应该是分成了两派,项伯代表的一派建议与刘邦和解,并且不要杀害刘邦,以免其他十七路诸侯看到后兔死狐悲,导致联盟破裂。范增代表的一派是把刘邦引诱过来后直接杀掉,要先先手为强,至于其他诸侯,短期内应该不会决裂,后面再一个个收拾。

项羽作为最终裁决人,在鸿门宴结束前一直犹豫不决,没有下定决心除掉刘邦。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刀光剑影直至指沛公,项伯拔剑助舞阻拦项庄,樊哙作为最强辅助开大进场,才让刘邦顺利脱身。

这个记载非常详细,就跟司马迁现场观看了一样。

总觉得这个记载太过戏剧化,虽然项羽和刘邦都是粗人出身,但不代表没脑子,如果真的当场火并起来,项羽就能保证不被误伤吗?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鸿门宴上除了刀光剑影外,还有唇枪舌剑的谈判。

张良作为刘邦第一谋臣,自然是谈判的主角,范增作为项羽的第一谋臣,也是谈判的主角。

两大势力集团,最后达成协议,以刘邦妥协为主,两方罢兵戈,和平共处。

鸿门宴就是双方停战会议,最终以刘邦妥协告终。

项羽和刘邦虽然摆开了开战的架势,但最终还是和平解决了争端,各自保留了实力。

刘邦退出关中,项羽接管,然后就是烧杀抢掠,毫无人君之风。

既然争端解决,接下来就要坐地分赃了。

项羽凭借绝对实力,成为无可争议的霸主,他遥尊傀儡楚怀王为义帝,自封西楚霸王,并且以霸主身份分封了十八个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被封为汉中王,说好的关中王打了水漂。

项羽没有登基称帝,只是自封为王,不是他不想,是他不能。

他的势力虽然最大,但其余势力也不容小觑,他没有绝对权威让其余势力跪地臣服。

项羽不得不创建一个松散的诸王联合体,推翻了始皇帝的大一统概念,再次回到战国诸雄割据的局面。

事实也证明,这个诸王联合体就是个过渡产物,它不能避免后面的互相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