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方崛起,以我们为核心构建的组织、小圈子也逐渐多了起来,对于各个发展中方而言,有的趋之若鹜,主动上门“加群”;也有顾左言他,将利益得失放在首位,折腾半天后“退群”,其中印度就是佼佼者。但随着全球地缘局势动荡,印度也开始后悔“退群”了,喊话想要回来,中方会给印度这个台阶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中印两国就边境巡逻问题上达成共识后,两国关系也开始缓慢升温,印度总理莫迪也表态称,将全力以赴支持中方明年担任上合轮值主席国期间的各项工作。相比较印度这两年在上合组织、金砖国家上的恶劣表现,就不难看出,印度这是真的转性了。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不仅仅在上合组织和金砖峰会上改善态度,现在还积极寻求重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该协定原本是东盟10国发起,后续邀请中方、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10+6),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统一的自贸协定市场。2012年8月底,16国原则上同意组建RCEP,并展开一系列的谈判。虽然东盟10国的体量很大,但随着中方进入21世纪后的经济腾飞,在RCEP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并逐渐成为核心主导者,这让印度感到很不舒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间推移,谈判来到2019年11月4日,当天在泰国举行的RCEP第三次领导人会议上,印度总理莫迪以“损害农民、企业、工人和消费者利益”为由,在谈判的最后关头直接“退群”,宣布不会签字加入RCEP。

不过真实情况肯定不是印度这个理由,主要原因还是对中方的妒忌。因为在莫迪政府看来,印度加入RCEP体系后,制造业根本比不上中方,构建这样的自由贸易区,反而会让贸易逆差的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吃亏的只会是印度。再加上印度一直想要效仿中方的人口红利起家路线,借助和西方的合作取代中方制造,而RCEP只会增强中方制造业的影响力,印度当然不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时间过去了5年,莫迪还是后悔了,因为RCEP在确立了10+5的规模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搞发展,现阶段的目标是在取消未来20年内15国贸易区内交易商品90%的关税。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首席执行官苏布拉曼亚姆认为,如果印度能够加入RCEP,借助该国的制造业基础能够带动国内40%的中小型企业出口。

再加上东盟成员国的越南、印尼、马来西亚也都加入了RCEP或CPTPP,这些国家都因为“中方+1(China、Plus、One)战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所以印度必须抓紧和中方搞好关系,这样的机会不能再错过了。

显然,不论印度政府是否承认,他们想要发展都不得不借助中方的“东风”,但是莫迪5年前还勾心斗角的给中方使绊子,现在怎么就改变看法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这些心态的转变主要还是从今年莫迪获得第三任期连任之后才有的,全球地缘局势的动荡和混乱让印度这样的绝对中立派不得不考虑怎么才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而过去热衷的地缘对抗已经成为随时会引爆战争的导火索,最重要的是,继续保持对抗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是握手言和才会赢得更多机会,也正是这样的思维转变才让莫迪罕见的在喀山峰会前夕,压线通过了中印边境巡逻的相关协议,给两国关系缓和开了个好头。

而此次寻求加入RCEP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很多人对美国大选会改变全球地缘格局没有太大的概念,但如果细分到国家身上,从他们在外交、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动作,就能看出影响所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朗普之所以能够影响到印度,是因为他上一个任期展现的姿态是“美国优先”的绝对捍卫者,不热衷战争、也承诺绝不挑起战争的他,对全球经济有着敏锐的嗅觉,未来4年肯定死抓对外贸易和经济收割,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国家。欧洲盟友在得知特朗普上台后也是哀嚎遍野,德国政权直接遭受冲击,更何况作为投机者的印度?

所以为了应对特朗普,精明如莫迪也不得不做两手准备:一方面提前和中方缓和关系,寻求经济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对美国主动示好,或将对美国汽车行业降低关税,给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添砖加瓦。

说到底,印度只是个尝到人口红利甜头,制造业处于上升阶段的国家,像2018年美国对华掀起的贸易战,印度抗不了几波制裁就倒下了,必要时认怂、示好是无奈之举,更是必要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了,站在国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让印度借助中方的“东风”崛起门儿都没有,送上两枚“东风”快递还差不多。现在的印度只是人口超越了中方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它既不是制造业强国,也不是地缘大国,却频繁在中方问题上挑衅,展现咄咄逼人的架势,真被中方带飞了,后续肯定又是一头“白眼狼”。

但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中方不会刻意打压印度,只要是诚心实意求沟通,基于双边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合作,中方都大开方便之门,任何国家皆是如此。印度想要加入RCEP并非不可能,这对框架内的10+5成员都有好处,但奉劝印度不要继续耍小心思,否则哪儿来的回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