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赛道“卷”向了身高?近日有媒体报道,为了跟上儿童身高体重表,一些家长蜂拥前往医院,不惜花费重金、采用打生长激素等极端手段来促进孩子生长发育。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绝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获得不错的营养供给,个头蹿得也比过去快。但现实中,还是有孩子的身高达不到家长的期望,搞得全家人坐立难安。说起来,身高属于儿童发育的重要指标,未来也影响着求职、社交等活动中的“第一印象”,家长关注孩子身高乃人之常情。但凡事过犹不及,这几厘米或高或低、早长晚长,也不能纠结着不放。更何况,一些家长判断孩子“太矮”并非基于严谨的科学判断,而是从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媒体道听途说了一些信息,就盲目陷入了“身高焦虑”,有的甚至误入各种“偏方”增高的骗局。
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带得“血压”上升,继而想着用“科技与狠活”给孩子拔苗助长。不只是身高,在当下的儿童成长教育中,这样的焦虑性内卷比比皆是。比如,一到假期,大量“xx暑假最可怕”的视频、文章就占领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以“关爱学习”之名、行“恐吓营销”之实;比如,保护孩子视力本是正常行为,营销号却造出来个新词“鸡眼”,说有家长每天带着光度计出门,寻找光线最好的地方让孩子读书,以保护视力;再如,教育投入上“提前起跑”的概念被无限炒作,从面临高考的高中阶段,蔓延至中考、小升初,甚至入侵幼升小乃至胎教……为什么今天的教育资源比过去好,比过去多,但今天的人比过去还着急?原因之一就是当下的家长生活在互联网的信息流中,各种育儿经验在飞速传递的同时,焦虑也在转发中不断聚集,家长和孩子通通被裹挟其中。
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来评判一条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很愚蠢。”缓解教育焦虑,最重要的是需要家长摆正心态,真正认识到教育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而非加分、排名、颜值等“指标”。而修正这种认知偏差,不能靠家长自己突然“开窍”,应当是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发力,纾解现实焦虑。比如,以教育制度改革来减轻学生的升学压力,鼓励家校协作来提供更多心理支持,发展好职业教育拓展成才渠道,等等。在“治本”过程中,还有必要先进行一轮“治标”行动,对网上各种散播惊悚命题,炮制吸睛观点,掀起一波波“焦虑浪潮”的所谓“教育类”自媒体、营销号进行治理,帮助家长对这些“焦虑刺客”建立“免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长有其自身规律,顺势而为方得始终。
来源:人民日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