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世纪初,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取得胜利,结束了日本150多年的动荡时期,开启了由德川幕府所领导的长达260多年太平盛世——江户时代。
那个时候,日本正好处于封建社会当中的小农经济时期,是一个完全可以通过自给自足来达到国家稳定的时期。
与此同时,西方欧美国家已经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处于重商主义的极盛时代,并且到处寻求合作和贸易的伙伴,而来到了日本。
然而出于对自己国家的保护,德川家康却不管欧美国家如何敲门,都一一拒之门外,采取了闭关锁国的封建政策。
并且,一直致力于发展国内的小农封建经济,让国家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到了17世纪初,在看到日本的经济和政治都趋向稳定后,德川幕府开始尝试性地与外界进行贸易和交流,虽然尝到了不少由贸易所带来到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外来文化对国内文化的冲击和侵扰。
1、大名的商品经济和百姓的商品经济
越发担心政权不稳的德川幕府,再次封闭起国门,把日本与外界一切都隔绝开来,专心建造起理想的“浮世绘”日本。
在德川幕府的强硬锁国政策,以及国民缺乏对外贸易的欲望,双重影响下,日本的封建小农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那个时候,大概是因为人们都厌倦了充满战争的动荡社会,对于好不容易盼来的和平时代,都分外珍惜和保护。
因此,大家对于德川幕府打着“免受外界纷扰”的口号而封闭的国门,不仅不反对,反而十分赞同。
并且还十分愿意投身到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当中。
有了国民的积极参与和发展,日本的封建小农经济发展迅速。
一些有盈余收入的大名开始与相邻的大名进行商品贸易,从而来满足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
有了大名们的贸易在前,有盈余收入的百姓们也纷纷效仿,开始与相邻的其他百姓进行暗中的商品贸易。
要知道,当是在日本,德川幕府推行的是“士工农商”的阶级分化管理,农民的地位是比商人要高的,而农民能产生主动寻求贸易的想法,这一点其实是对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埋下了不安的种子。
但是,同时,因为是大名们牵头开始的贸易,所以德川幕府只好把其合理化,让农民的商品经济贸易成为了社会默许的行为。
再加上,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弊端开始出现,比如,小农经济对自然灾难的抗击能力差,一旦有自然灾害,对于农民和大名来说,都会是毁灭性的。
即使德川幕府一度为了解决小农经济不足以养活国民的问题,而采取的新田开发政策,不断地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新田的开发当中,以提高国家的农作物产量,从而稳定国家的财政。
日本的良田从1598年的150万亩,增加到1735年的290万亩,几乎是翻了一倍。
粮食的产量也从1598年的230多万公斤,增加到1703年的600多万公斤,足足翻了两倍多。
但是,随着新田的开发,提高的粮食产量一开始的确给国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是很快又出现了粮食过剩的情况出现,再一次在德川幕府的财政本上写满了赤字。
因此,人们为了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贸易成为了必修课。
2、商业性农业的兴起
为了解决粮食过剩或者不足而带来的经济风险,进行商品的贸易是必然趋势。
一开始,不管是地方大名,还是普通百姓,利用农作物进行贸易,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
后来,为了抵抗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对粮食的储备的影响,人们学会了储蓄。
再加上德川幕府为了鼓励新田开发,而颁布了不少优惠政策,让人们努力增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推动了钱币的流通。
还有不少人从贸易的过程中尝到了“差价”的甜头,学会通过贸易来获取更多的利益。
这样,不仅让更加多的农作品成为可以进行贸易的商品,还可以提高农作业的价值,使得小农市场经济更加活跃。
因此,随着农作品的市场和交换物品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大,社会对这些经济作物的需求量也变得越来越大。
这样的趋向和客观事实是与德川幕府开发新田的政策有冲突的。
只不过,即使德川幕府有心想要阻止这样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却无法满足被商品经济利益挑起的欲望。
所以,德川幕府最后不得不向市场屈服,由一开始禁止种植经济作物的政策,转向默认的态度,最后甚至还采取鼓励政策,以增加幕府的财政收益。
随着各种为了出售而种植的经济农作物的出现和贸易,标志着日本的商业性农业正式兴起。
同时,得益于商业性农业的兴起,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出现经济危机的德川幕府财政,有了起色。
并且在短期内有所回升,让开始动摇的德川幕府政权再次站稳,不至于过早退下历史的舞台。
接下来,日本的人口也因此有了迅猛上升的趋势,以幕府所在地江户(现东京)为例,在17世纪中,已达到了100万人口,是同期天皇驻地京都35.8万人的3倍多。
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劳动生产力更加充足,让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日本也变得更加富裕。
“前贷资本制”和“手工工场制”
在商品性农业的不断发展下,除了可以充盈德川幕府因为新田开发而亏空的国库以外,还使得人们的生活开始出现差异,从而产生贫富差距。
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开始想办法增加收益。
最明显的操作就是借贷。
一部分人可能因为天灾或者人祸,遭受到经济损失,让他们的生活难以维持。
在这个时候,那些有余裕的富人就会以“借贷粮食”为由,让穷人为他们工作,以偿还借贷的粮食。
在借贷的同时,还会以利息的形式出现有偿增殖,而不是无偿奉献。
于是,当这些高利贷者直接贷款或者货物给小生产者时,很明显的,小生产者的劳动必然会受到剥削。
这就是“前贷资本制”。
值得一提的是,高利贷的剥削率是十分高的,从年利上看,30-40%的利息率只是很一般,很多时候高利贷的利率都在100%以上,甚至有时会超过200%。
也就是说,一开始借贷的时候可能只是100斤大米,但是到偿还的时候,就要还130斤、140斤,甚至是300斤大米,都有可能。
这对于只有劳动力的普通平民百姓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偿还的。
因此,留给他们的只有被不断剥削这一条路可以走。
另外,有一些比较聪明的人,通过动手来提升廉价的经济农作物的价值,以此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得最小单位的经济农作品发挥其最高的商品价值。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出这些高价值的工艺品出来的。
同时,工艺品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作品形式,不仅深受平民百姓的喜欢,甚至连地方大名都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市场需求大于供给,轻则会导致市场竞争,重则会引起纷争。
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生产工艺品的匠人想出了“手工工场制”。
也就是通过“雇佣”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工艺品的制作当中,不仅可以节省工艺品的制作时间,还可以增加工艺品的产量。
另外,还可以通过“雇佣”来增加工艺人的收益,因为雇佣过来的人一般来说都不具备创造工艺品的能力,因此,不仅可以放心让他们参与到工艺品的制作当中,还可以通过收取“学费”来额外增加收益。
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理由,都可以通过“手工工场制”的制约来增加实际收益。
但是,不管怎么样,为了能够获得长久的收益,放贷者和工场主人,都不会对剥削的对象进行太过分的剥削,以至于引起社会纷争。
因为,在他们的观念当中,虽然是剥削的对象,但同时又是给他们带给收益和财富的“主顾”,所以,为了长久稳定的发展,这种带着一点资本主义色彩的剥削,只能算是“前资本主义”。
在长久的封建主义统治下,日本的小农经济发展十分稳定。
虽然在德川幕府统治的末期,因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而萌发出一些“前资本主义”的制度,但是毕竟日本商人与封建势力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并不会主动推翻封建制度来完成资本主义的转变。
因为他们认为推翻了封建主义制度,就等于把自己的饭碗给砸了,这样对于他们来说,只会弊大于利。
再加上,有了德川幕府大于推行的锁国政策的加持,日本的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基本上不会受到外界的打扰,只要日本内部不出现矛盾,基本上就可以长久地发展下来。
而事实也证明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持续了260多年之久,使江户时代成为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繁盛时期。
参考文献:
张波,论德川幕府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K],《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9月,第48卷第5期,93-98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