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2024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增长,其中创新产品持续发力,获批创新药械数量全国领先。

这些创新产品不乏“全国首个”、“全球首款”等亮眼的标志,尤为可喜的是由成立不久的科创企业创造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自主研发全球首创,这样的创新是怎么发生的?

记者走访了四家企业,“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样本中探寻生物医药产业科创企业的创新密码。

诺生医疗:

产学研医无缝链接下的“全球首创”

2023年9月,诺生医疗前列腺增生复合陡脉冲治疗设备——“诺生艾尔易.BPH”获得国家药监局III类器械证。2024年10月,诺生医疗用于前列腺癌治疗的设备获得FDA的“突破性器械认定”——表明该产品是全球唯一或全球范围内有重大技术创新的器械,且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目前该设备也获得了CE认证。

Q

诺生医疗成立于2016年,早在2021年公司的全球首款前列腺癌复合陡脉冲治疗设备“诺生艾尔易.PCa”便已获批。本次已是诺生医疗在脉冲电场消融领域第二款拿证的全球首创设备。短时期内,诺生医疗为什么能持续取得突破?

A

诺生医疗继前列腺癌之后,在前列腺增生领域的持续突破,主要得益于两点:(1)将医生的临床创意和患者的临床需求始终放在第一位;(2)从第一性原理,始终坚信该技术对于患者的临床价值,脉冲电场消融技术从原理上就能消融肿瘤或增生组织同时保留功能,诺生创始人及核心管理层始终坚信这一点。

Q

能讲讲这个过程吗?

A

我们最早的医工结合是长海医院泌尿外科的教授们。他们真正从患者需求出发,希望找到一种方法,可以避免传统的前列腺癌治疗手段“前列腺根治术”的不良后果:有80%的患者会丧失性功能,30%的患者会终生漏尿。当他们听说脉冲电场消融技术从原理上能够保护血管和神经,于是,他们找国内高压电领域的高校老师合作,做了一台原理样机,并完成了一些动物试验验证了初步的可行性,2015年就有实验室产品,2016年,诺生创始人投资并全身心投入来开始这个产品的产业化,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我们不是去模仿或者跟随国外产品,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这个脉络非常非常清晰。

Q

作为初创型公司,诺生医疗创新方法论是什么?

A

经验有两条:在产品选择上始终围绕临床创意和患者受益,过程中始终依赖强有力的执行力和对技术创新的坚持。

思路迪:

“全球首创”需要

允许失败的“精打细算”

2024年1月,全球首款由上海思路迪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推出的外泌体卵巢癌检测试剂盒“泌思优”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产品采用的外泌体诊断方法目前已正式进入2024《中国妇科肿瘤临床实践指南》,泌思优的上市,表明中国在外泌体研究及临床转化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Q

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外泌体技术作为生物医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真正能转化为产品用于临床诊疗的不多。请问,您对于做出“全球首款”有怎样的体会?

A

第一,首先要围绕患者未被满足的真正的医疗需求来做。第二从产品定义的角度来说,你要么是最好,要么是第一,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第一的,如果别人做过了,那你要做的比他好。第三,要能够接受失败。要衡量创新的失败成本你能不能承受,以及创新的全链条要素你能不能承受。我觉得要把这三个都要考虑在里面,才能谈创新,脱离环境谈创新是不行的。

Q

所以泌思优的八年研发也经历过失败?

A

我们2016年开始组织对外泌体技术攻关时,也不能确定这个技术能不能做得出来,之所以选择外泌体这个方向,首先,从机制上我们认为它是很有创新性的。其次,从技术角度,我们有研究外泌体的人才储备。第三,它的成本结构是可以优化的,当时美国有率先发明的另一个肿瘤早筛的技术路线很热门,许多企业和资本都涌入这个技术领域,但当时这个技术路线的成本要上千元,预估到终端患者使用要变成上万元,事实上到现在,该技术路线即使成本有所下降,终端收费也需要数千元。我觉得这个技术路线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医疗市场可能更需要一个终端收费在几百块钱的肿瘤早筛产品。这就是我们今天走出来跟别人不一样的路线。

泌思优八年的研发之路,我们能坚持下来,也是因为成本相对来说可控,它能够让我们做8到10年。我不能假设结果很理想,比如2到3年,3到4年就能做出来。万一很长时间都做不出来怎么办呢?

所谓创新的风险,其实就是创新失败成本的考虑。对你而言能承受几次这样的失败?我们很幸运做了七个成功了一个,因为最初的设定做十个成功一个,所以这个成本我们是可以承受的。

创新你看到的是分子,其实要考虑的是失败的分母有没有特别大?如果分母特别大就比较麻烦。

Q

您提到“脱离环境谈创新是不行的”,可以具体展开吗?

A

我认为创新是一个概率事件,你的环境好了它自然会冒出来。但是你的环境差了以后,它就会有问题。取决于我们今天对于创新的环境保护,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基础研究的环境,要有大量的研究人才供应,我们现在发表的论文质量可能赶不上美国,但是数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开始慢慢赶上了。第二,市场化的资金环境,生物医药产业是需要大量风险资本支持的行业,市场资金环节要靠一级风险投资和二级市场打通,投资人有回报退出的路径,才会继续在一级投资创新企业。第三,临床试验资源,这块比原来更好了,更成熟了。

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有做临床试验的丰富经验了,中国的医疗机构也越来越愿意做临床研究了。最后是评审准入的环节,包括药的定价和器械的准入。审评支持创新,准入友好高效。如果这四个环节都达到了相对满分,那还担心创新吗?

科州制药:做新药,

专注和深耕,做精做专

RAS是人类肿瘤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堪称肿瘤基因之王。RAS抑制剂的研发极其困难,而MEK(MEK1和MEK2)也成了药学界炙手可热的药物靶点。

2024年3月,上海科州药物研发的全球首款针对NRAS突变晚期黑色素瘤适应症的MEK抑制剂妥拉美替尼(科露平®)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Q

您怎么看科露平®的创新?

A

科露平®是全球第一个用于治疗NRAS突变黑色素瘤的靶向药物。到现在为止,我们实际做了一个科学性的东西,也就是在科学创新上我们做成功了。而作为公司来说,在商业上我们还处在进行时。作为一个企业,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它提高了你产品的竞争的门槛,别人不容易跟你PK,同时还应该具有市场价值,能够创造更多的利润,这两个条件都具备的企业就是好企业了。所以,现在我也不认为企业是成功了,只是创新上我们有了一个里程碑的节点而已。我们企业真正的成功是要等我们的肠癌和肺癌等获批上市,让更多患者吃上我们的药,企业也获得了相应的商业回报,这才算成功。

Q

科州为什么能做出“全球首款”?

A

我们自己的理解做新药,做精做专、做透做深,做到顶尖自然就成了。我们公司的特点不是求大求全,什么都做,因为资金等各方面的资源没那么多,因此小而精而专,这是我们发展的路径。

当然前提是我们有信心能成功。我一直在这一行,对靶点、对口服小分子药物、以及整个领域有自己的理解,我们认定MEK抑制剂具备治疗癌症的可能性和潜力。

另外,还得益于上海研发创新环境已经具备,CRO可以外包,研发需要的临床前、毒理、药理、安评等上下游产业链十分完备,这样可以让我专注研发,同时这里还聚集了相当多的生物医药专业人才,大家坐在一起聊一聊,创意想法可以互相激发,产生火花。

2009年回国,组建团队,从筛选设计化合物开始MEK 抑制剂的自主研发;2014年找到HL-085;2017年推动HL-085进入临床,挑战NRAS突变新适应症;2023年取得HL-085优先审评资格,后续以零缺陷通过,2024年HL-085治疗NRAS突变黑色素瘤获批。我们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下来。

Q

这是科露平®15年的攻关历程。相信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是什么支撑着您和团队?

A

十几年,无论泡沫期还是低谷期,我们都是扎扎实实盯着这个做。MEK抑制剂是比较难做的,2009年回国时,MEK在临床上能不能治疗癌症还是一个未知数。

现在,MEK抑制剂上市了五个药,前四个药无一例外都是MNC(跨国公司)做出来的,我们是第五个。支撑我们的是一个理想,一个信念,做癌症创新药是救人命的,是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尤其是你在临床上看到效果的时候。

有一个病人做了六次手术,老是复发,已经没有任何治疗手段了。然后吃我们的药,逐渐变得很小,到第26天喝水吃饭已经完全没问题了,就是把命给拿回来了。这个时候,我们从内心迸发出了成就感,在这个病的征服史上,我们留下了自己的脚印。

联影智能:

世界级首创产品源于

在医疗AI行业的深度积累

2024年9月,上海联影智能“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图像辅助检测软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该产品能自动完成图像重建和颅内动脉瘤检测,可大幅提升医生的工作效率,实现精细化、标准化诊疗。

Q

联影智能专注医疗人工智能,有哪些创新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地位如何?

A

目前,联影智能已推出十余个AI平台,100+AI应用,在神经、心脏、胸部、肿瘤、骨科等多部位都实现了全栈全谱覆盖,已有11款产品获得NMPA三类证,13款产品获得CE认证,15款应用获批FDA认证,产品落地全国超3000家医院,并牵头国家、省级、地方级项目80余项,申请海内外专利900+项。

凭着在医疗AI行业的深度积累,联影智能研发出一批人无我有的世界级首创产品。例如,联影智能 PET/CT 计算机辅助诊断软件是全球首个获得CE认证的 PET/CT AI 软件;联影智能还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同提出适合中国人群的肺结节风险分级标准C-Lung-RADS,其鉴别高危肺结节的准确度优于现行国际分级标准,能够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识别高危肺结节,减少漏诊情况发生。

Q

联影智能成立于2017年,为什么短期内如此多世界首创创新产品涌现?

A

得益于联影智能一直坚持全栈全谱的创新策略。全栈是指我们的一系列AI应用要全面覆盖临床的每一个工作流,包括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等,全谱是指我们的AI应用要覆盖多个影像模态,包括X光、CT、MR、PET/CT等。我们通过产学医融合创新的方式,进行全栈全谱的医学影像 AI 研究,开发了通用中间技术模块。

这些通用模块像魔方组件一样,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快速高效地研发新产品。基于这个策略,我们已经开发了超过一百个AI产品,在对不同模态、部位、临床场景的数据处理分析、先进算法的研发上都有深厚的积累,也让我们能够以敏捷的速度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我们的产品之中。

此外,在大模型的加持下,可以快速衍生到其他新病种的AI应用开发。像联影智能uAI+影智大模型在具备医学影像读片的通用底层技能后,可适应多种医学影像数据的处理,只需要用少量的新样本对其进行微调或增量学习,就能够快速开发出全新的产品,这为产品落地提供强大加速度。

Q

联影智能如何把握创新的方向?

A

我们认为把握创新的方向需要坚持产学研医协同合作,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从研发源头上就具备创新基因。

我们与全国众多顶尖的三甲医院展开深度合作,研发过程中经常会“沉浸式”地在医院跟医生进行交流和观察日常工作,从而找到临床痛点。比如我们发现,在临床诊断中,心脏磁共振影像包含很多序列,参数比较复杂,医生日常阅片其实是存在难度的。如果医生要对这个影像做后处理,往往需要从阅片电脑和后处理工作站之间来回往返,导致整个时间很长,每例病例平均要耗时20分钟左右。

另外,医生现在所使用的后处理软件均来自于国外,每年要花很多费用去采购,但也无法满足实际临床需求。因此,我们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开展合作,开发国内首款可对心脏磁共振多序列影像实现全自动分析的一站式智能分析解决方案。

全球首创,有迹可循。

这四家科创公司首先都是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瞄准市场空白,把临床痛点,长期未被解决的堵点做为创新的起点。在一场创新马拉松中,展开他们各自的独家兵法,兼具科学家的敏锐执着与创业家的精打细算,以极大的灵活性与韧性去攻克一个一个难关,如此,脱颖而出。

这些“全球首创”创新企业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上海这片热土对于他们实现梦想的重要意义:顶尖的临床资源和突出的高端科研实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区域的配套环境、三大先导产业的集聚和协同效应、乃至勇争先、走在前的城市创新气质,让他们前行充满力量。

上海致力于打造产学研医融合全链条合作创新生态更是重要保障,他们渴望创新形成闭环,反哺更多研发,企业做大做强,更多的创新公司冒出来,长上去,蔚然成林,与世界共享上海创新、中国创新。

编辑:蓝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