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有一个章节,描述了全国卫生费用的分布情况,具体信息如下:
“202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初步核算为90575.8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24147.9亿元,占26.7%;社会卫生支出41676.8亿元,占46.0%;个人卫生支出24751.1亿元,占27.3%。人均卫生总费用6425.3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7.2%。”
也就是说,人均6425元的卫生费用中,四分之一的钱是政府出的,大约四分之一的钱是个人出的,其余近半的费用,是由社会卫生支出的。
何谓社会卫生支出,国家统计机构的解释为:
“指政府支出外的社会各界对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包括社会医疗保障支出、商业健康保险费、社会办医支出、社会捐赠援助、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等。”
听起来有点迷糊?那么,什么是个人卫生支出,其解释为:
“指城乡居民在接受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时的现金支付,包括享受各种医疗保险制度的居民就医时自付的费用。可分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反映城乡居民医疗卫生费用的负担程度。”
按照这种定义,2023年,人均实打实花在看病上的钱,大约为1750元,约占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9.3%。
即2023年,农村居民至少有一半的 ,人均十分之一的收入花在了看病上,显然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十分之一所占的比重很高吗?国家数据中收录了1978年以来的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支付的比例,分布如下图所示。
1978年之后的几年内,人均卫生费用中,有五分之一的部分是个人支付的,其余由社会和政府承担。
但到2001年,卫生总费用中,60%的部分是个人支付的,一直到2014年,这部分的比重才下降到三分之一。
政府支付的部分,发展趋势刚好与前述相反,1978年之后的几年所占比重超过三分之一,2001年前后仅有15%,当前稳定在四分之一多。
这两部分比重的下降,意味着社会医疗支出的比重有所上升,2015年突破40%,2023年更是上升到46%,未来超过50%的概率是极高的。
这种发展趋势给我们看病带来了什么?相信大家心中是有答案的,就不展开解读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