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国的崛起,人们会想到春秋五霸的秦穆公,会想到开启变法的秦孝公,会想到打得六国不敢喘气的秦昭襄王,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攻灭巴蜀的秦惠文王。

的确,秦惠文王的功绩在明面上也许比不上前面说的几位,但是其对秦国统一六国所做出的贡献绝对是巨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秦惠文王在位之时,有一个影响秦国走向的决策,那就是攻韩还是伐蜀。按结果来看,秦惠文王当初选择伐蜀无疑是十分明智的,但是大家知道当时为何要选择伐蜀而不是攻韩吗?

攻打弱小的韩国,表面上看获利良多,实际上隐患不小

战国时期的韩国,其位处中原,领土狭小,周围大国林立,西有秦国,难有楚国,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和资本,因此韩国在战国七雄之中是十分弱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韩国的劣势在秦国眼中,那可是十足的优势。韩国弱小,所以容易消灭;韩国位处中原,土地肥沃,所以秦国灭之可以获取充足的资源;韩国位于四战之地,所以秦国灭之可以借此东出。

因此,韩国在秦国的眼中就是一块大肥肉。正如张仪所言:攻取韩国,可以逼近二周,夺取九鼎,挟持天子,号令天下,此王业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张仪说得很对,他说的也是实话,无论换做谁,都不会拒绝张仪的提议。然而张仪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秦国固然经历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但是其实力并不足以抵抗山东六国的反弹。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齐国。宋国和韩国一样,四战之地,土地肥沃,更重要的是宋国商业发达,富得流油。

无独有偶,当时的齐闵王身边也有一个谋士,而且恰恰是与张仪并列的苏秦。正是苏秦的建议,才使得齐闵王决定吞并宋国。齐闵王吞并宋国以后,确实国力大增,然而却引起了强烈的反弹。最终,五国伐齐,齐国被夺取了七十余城,几乎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攻韩很好,但绝不是现在。

攻打蜀国,才是秦国的正确选择

蜀国就不同了。当时的蜀国,是世人眼中的戎狄。司马错言:蜀国,戎狄之长也。因此,秦国就算伐蜀,也没有诸侯会出言反对,因为秦国的行为就和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是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蜀国很富庶。李白曾经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国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一直没有受到他人的打扰。这也就一位置蜀国积累着巨大的财富。

另外,蜀国虽然地理位置不好,但那是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对于蜀国自己,他们的土地可是异常的肥沃。《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大概意思就是蜀国的人民即使不耕种,仅仅凭借天然资源就能够吃饱了。这在当时几乎难以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司马错说的那样: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可位置一举三得。

结束语

秦惠文王攻取巴蜀的行为,具有极大的意义,这不仅为后世的战争添加了一个极重的筹码,更是使秦国在无形中躲过了一场灭国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