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秋天,一个叫做塞克的艺术家来到延安后,主席派总政宣传部长李卓然请他到自己的窑洞里坐坐,未想到他竟然把头一扭,很干脆地拒绝了;问他为什么时,回答是:“我进不得衙门,受不了在哨兵眼皮下走动。”
主席得知后,马上决定:等塞克来时,一路撤岗!此决定做出后,即遭到卫士们反对,主席只得给卫士们做工作,说:“我的这个朋友,脾气可大啦,如果你们不撤岗,他来了一看、扭头就回,你们可吃罪不起呀!”
安抚了卫士们的情绪后,主席再次派人去请艺术家,并且还提前到窑洞前的山坡上遥遥相候,塞克这才肯前来会见。
这个塞克,到底何等人物,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视清高的傲慢”表现得如此淋漓极致?
“塞克”其实是“布尔塞维克”的缩略,其原名陈凝秋,又名陈会新、陈秉钧,祖籍河北文安,1906年7月26日出生于河北省霸县南五里后卜庄。
16岁时,塞克为反抗家庭的枷锁,跑到哈尔滨;此后不久、考入警察训练所;期间,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并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他进入进步报纸《晨光报》社工作,结果因发表欢迎北伐胜利的文章被逮捕,出狱后到了上海。
1927年,他在上海参加了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演出《南归》一剧广受好评后,开启了表演生涯,先后在上海明星公司、“新地剧社”、“狮吼剧社”等艺术团体,从事话剧、电影工作,成为中国表演艺术“体验派”的代表人物。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他陆续写出《铁流》《流民三千万》等反映抗日题材的剧目,成为抗战文艺的开山之作,而他本人也由此被称为“抗战吼狮”。
那个时期,他还是中国救亡歌曲的重要词作者和新音乐运动的旗手之一。著名的救亡歌曲《救国军歌》(冼星海作曲)、《心头恨》(冼星海作曲)、《抗敌先锋队》(贺绿汀作曲)等的歌词都出于他之手。
1935年后,他参与组织了中国歌曲作者协会和救亡演剧第一队,参加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西北战地服务团。1938年,塞克来到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的教授。
在当时的延安,作为一个党外人士、著名的知识分子,塞克是延安文化界的“四大怪人”之一(其他三人是冼星海、萧军、马达);他不但留着一头在延安革命女性那里都看不到的长发,而且性格倔强孤僻,时有怪诞之语。人们经常会见他叼着大烟斗,一个人溜达到山里,不是挖石头磨砚台,就是刨树根、雕刻烟斗和手杖。
在延安,他导演了话剧《九·一八前后》、《钦差大臣》,并曾担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还参与创作了《九一八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和《二月里来》等优秀作品的创作,尤其是与冼星海合作的少儿歌曲《酸枣刺》(《生产大合唱》中的选曲)表达了抗日战争时期人们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很受大家喜爱。
建国后,塞克曾经担任过中央实验歌剧院顾问,后改为中国歌剧舞剧院顾问。1988年11月18日,在北京逝世。值其忌日,如去愿先生安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