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仍能深受其益。为此,必须聚焦课堂教学

1

课要上得一清如水

课要上得一清如水。语文课最不可“糊”,也最容易“糊”,似乎字、词、句、篇,修辞方法、写作方法、文学知识等什么都有,又好像都未能落到实处。一堂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教师心中须一清二楚。跟着教材转,跟着教学参考 “飘”,必 “糊”无疑。教材里有什么,就要学生学什么,一股脑儿搬出来,唠唠叨叨,目的不明,内容多而杂,学生学起来如堕五里雾中。

课要上得一清如水,首先,教师要沉到文本之中,认真钻研,正确解读。从语言表达形式到课文的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表达形式,反反复复推敲。钻研教材钻研到文字站立在纸上,自己能跨越时空和作者对话,与编者交流,才真正洞悉文章的来龙去脉,体会语言表达情意的独特个性。对所教文章洞若观火,心中就会透亮。

其次,要反复推敲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不能停留在教案上,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行为均应为教学目的的实现而选择、组织、展开。要准确把握住课文独特的个性,自己须深入课文底里,有真切的感受。胸中有书还不够,须目中有人,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这堂课究竟让学生学到什么须十分明确,并要根据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精心剪裁,处理详略,突出重点。根是根,枝是枝,叶是叶,千万不能搅和在一起。一搅和,面目必不清。

再者,教学思路要清晰,教学线索要分明。抓一把芝麻满地撒,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围绕教学目的,拎起教学线索,教学思路逐步展开:或层层推进,或步步深入,或由具体到一般,或由一般到具体,或浅者深之,或深者浅之,轨迹清晰,轮廓分明。思路清晰是教课的基本要求,教学流程清晰,学生学起来心中才明白。当然,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清楚明白,不颠三倒四,不拖泥带水,不语病丛生。须在要言不烦、一语中的上下功夫。教师语言规范、准确、生动,不含糊其词,学生听起来声声入耳,清晰可辨,就容易入心。课由“糊”到“清”,看似教学的技能技巧,深思一番,就可知晓其中蕴含的丰富。

2

课要上得生命涌动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学习、求知,听、说、读、写是生命活力的展现;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用生命歌唱,就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 《贺新郎》)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境界,师生生命涌动,对文本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畅通无阻。课上要生命涌动,须做到 “三激一实”,即激情、激趣、激思,主动积极进行语言实践。“情”忌外加,忌矫揉造作,忌滥。“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对它们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

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情感激发,沉醉于文本之中,朗读时会情不自禁,讨论时会精心寻找 “惊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着力启发学生 “好之” “乐之”,初则萌发热爱的感情,继则求知的欲望在心中激荡,终则进入徜徉美文佳作之境,咀嚼品味,乐在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课是师生共同的脑力劳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思维和语言的学习锻炼同等重要,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琢磨讨论,学生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锻炼。要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

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身心解放,无拘无束,无心理负担,就能勇于求知,寻根究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就不浮在表面,而会纵向深入,横向扩展,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碰撞、激发火花,学生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各自受到启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听、说、读、写,运用、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教师千万不能越俎代庖。施教之功在于引导、启发、点拨、开窍,学生身历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场景,就能识得语文的真滋味,如临其境与隔岸观火的效果必然大相径庭。

语文课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享受,那就是极大的成功。教学内容的充实,教学语言的精湛,课堂教学结构的多维,教学节奏的张弛起伏,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学生学习过程中 “神来之笔”的孕育,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等等,均为探讨的必要课题。学生学语文,深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追求、学有方向、学有快乐,那就不会浪费青春。教学原本是教师的即席创作,需要热情,需要功底,需要智慧。三尺讲台虽小,演绎的都是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中的社会更替、人生感悟、思想结晶,博大、深邃,需要我这名教师一辈子学习、探寻。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选摘自《于漪全集 10 教师成长(修订版)》

转自 | 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编辑 | 白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