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高尚与卑劣》是《人性论》作者、哲学家休谟的哲学散文集,收录他在不同阶段发表的14篇经典佳作,包括论述人性的名篇《人性的高尚与卑劣》、西方美学史上的佳作《趣味的标准》、体现他怀疑论思想的《怀疑论者》,以及他死后才能发表的《论自杀》等。在书中,休谟论述了他对幸福、人性、生死、审美与趣味,以及对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主义、柏拉图主义、怀疑论各个哲学流派的看法,逻辑缜密、清晰,文笔优美,浓缩了休谟一生的智慧。可以说,是了解休谟哲学思想的极好的入门读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性的高尚与卑劣》,[英]大卫·休谟

著,李贯峰 译,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生活的居中之位

居中之位者更有利于获得智慧和能力,也更有利于培养美德。

下面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不用我解释,大家也会一目了然:一条小溪与另一条小溪相遇,他们早就是最亲密无间的伙伴了。他傲慢不屑地对后者说道:"什么,兄弟!你还是这个样子!还在那么低声下气,伏地前行!看看我,你不觉得羞愧吗?前不久我还和你差不多,如今我已成大河,过不了多久我就能和多瑙河、莱茵河相媲美了,只要那雨水眷顾我就好啦,它滋养着我的河岸,你却一点也没得到。"谦卑的小溪答道:"是啊,你现在确实涨成大河了,但我看你也变得喧闹、混浊了。我倒是很满足自己能做这清澈的浅浅溪流。"

我不想评论这则寓言,而是想借此比较一下人生的不同地位,并奉劝居于生活中间地位的读者能满足于此,因为那才是所有位置中最合意的。居中之位是绝大多数人所处的位置,因此所有关于道德的论述都应当主要针对他们展开。达官显贵沉溺于享乐,穷人忙于生计,根本无暇倾听冷静的理性声音。处于居中位置在许多方面都是最幸福的,尤其是这些人有最多的闲暇来思考自己的幸福,并且通过与处境高于或低于自己的人进行比较,而获得新的乐趣。

亚古珥有一段非常著名的祷文足以说明这一点:"我求你两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不赐给我;求你使虚假和谎言远离我;使我不贫穷也不富足,赐给我需用的饮食;恐怕我饱足不认你,说,耶和华是谁呢;又恐怕我贫穷就偷窃,以致亵渎我神的名。"这段话推崇居中之位,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它为美德提供了最安稳的保障。而我要补充一点,它还为践行美德提供了最丰富的机会,并为我们可能有用的每一种优良品质创造了条件。身处底层之人,除了仁爱、顺从、勤奋和正直之外,几乎没有机会践行其他美德。身居高位者,可以尽情发扬他们的慷慨、人道、和蔼可亲和仁慈。当一个人处于二者之间时,他便可以对上位者发挥前一类美德,对下位者发挥后一类美德。人类灵魂所能容纳的每种道德品质,都有其发挥作用的机会。如此一来,与那些良好的品质未被激发或无用武之地的人相比,这样的人更加确信自己在道德上的进步。

不过,还有一种美德似乎主要存在于地位平等的人之间,因此主要适用于居中之位者。这种美德就是友谊。我相信,即便是心胸宽广的人,大多数也常会嫉妒上位者,因为人们认为这些人有更多的机会为同胞做善事,并且获得优秀者的友谊和尊重。他们不会徒劳无益地示好他人,也不必像地位低微者那样,被迫与缺乏好感的人交往;后者主动示好常常遭到拒绝,即便是他们最想与对方交好的时候。尽管上位者更容易获得友谊,但他们却很难像下位者那样确信友谊的真诚,因为其他人可能因为得到的恩惠对其阿谀奉承,而不是给予善意和友好。有人颇为明智地说过,我们总是更关注为他人做了什么,而不是他人为我们做了什么,一个人若过分强调朋友对他的义务,便有失去朋友的危险。因此,我选择居中之位,与朋友的交往应当随着义务的给予和接受而有所不同。我过于自傲,不愿承担交往中的所有义务,也害怕若这些义务落在对方那里,他也会因过于自傲而无视它们,或者在与我相伴时自鸣得意。

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居中之位者更有利于获得智慧和能力,也更有利于培养美德,这样的人比身居高位者更有机会获得对人和事的了解。他更熟悉人类的生活;万事万物在他面前都呈现出天然的色彩;他有更多的闲暇观察思考;此外,他还有雄心壮志推动自己的成就,因为他确信,若无勤勉,自己永远不可能在世界上取得杰出的成就。我还必须表达另一个观点,它听上去或许不同寻常:居中之位最有利于提升我们的自然禀赋,这其实也是天意明智的安排,因为履行居中之位的职责所需的能力,确实比上位者生活领域中所需的更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或医生,要比成为伟大的君主具备更多的天赋和更强的才干。因为,让我们看看任何族群或王国的继任君主,他们都是因出身而得到王位的。比如英国国王,他们并未在历史中被视为最杰出的君主。从开国之君到现如今的继承者,算算也有二十八位君主了,这还不包括那些夭折的。其中八位君主被认为颇有才干:开国之君威廉一世、亨利二世、爱德华一世、爱德华三世、亨利五世、亨利七世、伊丽莎白一世以及已故的威廉三世。我相信所有人都会赞同,就人类的一般资质来看,在这二十八位君主中,找不出八位具备法官或律师天赋的人。自查理七世以来,不算弗朗西斯二世,法国共有十位君主在位。其中五位被公认为有治国之才,即路易十一、路易十二、路易十四、弗朗西斯一世和亨利四世。简而言之,管理民众需要的是大量的美德、正义和仁慈等,而非惊人的才能。一位我忘其尊名的教皇曾说:"朋友们,让我们各自消遣吧,世界自会管好自己。"历史中的确有一些关键时刻,比如亨利四世所处的时代,要求君主有最大的魄力。若勇气和才干不如这位伟大的君主,国家定然已在重压之下倾覆了。不过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即便真的发生了,国运本身也要占一半的因素。

作者:[英]大卫·休谟

文:[英]大卫·休谟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