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被称作

“水中人参”

养殖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四年前

袁庄小伙任辉遭遇行业危机

毅然返乡投身泥鳅养殖

现在

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

“养鳅大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到任辉时,他正在巡塘,只见他利索地往池塘里撒着饲料,密密麻麻的泥鳅浮出水面争抢食物。任辉告诉记者,要把泥鳅养好,不仅要靠天时地利,人工管理和饲料投喂也特别重要。为了确保泥鳅的品质,他增加了投喂频次,每隔三小时喂一次,一天要喂上八次。

如今的任辉,谈起泥鳅养殖头头是道,俨然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事实上,他接触这个行业也才短短几年。原先,任辉一直从事汽车4S店的事故车外拓业务,2020年,汽车市场持续低迷,他果断辞职回乡。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泥鳅抗病能力强、养殖密度高,产量也高,经济效益可观。奈何他毫无养殖经验,“90后”的任辉拿起手机,上网搜寻各种泥鳅养殖的案例和经验,多方寻访,到如皋、海安、泰州等地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10月,任辉从福建买回了第一批鳅苗,试养了三个小塘。他每天吃住都在塘口,方便对泥鳅的生活习性进行细致研究,还借来显微镜对病死的鱼苗进行解剖观察,恶补各种寄生虫与细菌的防治知识。但意外还是发生了,由于10月昼夜温差较大,自己经验不足,也不会用药,泥鳅生病大面积死亡,“心态崩了,塘里就靠这些泥鳅挣钱,基本上都死得差不多了”,任辉将失落的情绪抛之脑后,四处探寻解决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靠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任辉快速调整,多方取经。2022年,养殖场开始取得效益,年产出泥鳅成鱼约10万斤,年利润20余万元。泥鳅是养起来了,但苗种还是依靠外地采购,他算了一笔账,每年购买鳅苗的花费超过10万元,且成活率低,养殖效益受到很大影响。那学会育苗既能节约开支,又能打破泥鳅养殖过程中的最大瓶颈。任辉开始琢磨自己育苗,但育苗是核心技术,“要不来”、“讨不来”、也“买不来”,没有一家育苗场愿意教他。任辉沉下心,白天去苗场帮老师傅免费干活,把每个步骤的要领牢记于心,晚上回到家看书、百度、找资料,按照白天看到的步骤要领进行详细分析。一年多时间里,他试了一批又一批,终于掌握了全套鳅苗孵化技术,并整理出了一套适合自己塘口的孵化方法,成活率远高于外省采购。实现了自繁自养,周围的养殖户也可以通过预定来购买鳅苗。目前,任辉一年育苗能产出两亿粒水花苗,塘口的孵化成活率达到8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技术的成熟稳定,任辉将养殖场的规模扩大到30余亩,每年只养一批,4月下苗,11月底前全部上市出售,产量在10万斤左右,主要销往上海和韩国,年销售额达100万元。如今,从亲本的选育,到苗种的培养,再到成鳅的饲养,包括水处理与疾病防控,他都游刃有余,鳅苗存活率达90%以上,“每一步都很难,一步错了就全错了。”但任辉乐在其中,他说,每天跟这些鱼打交道,其实挺有乐趣,看这些鱼从小苗渐渐长大,很有成就感。

▌ 来源:如东新媒体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大个鹅

法律顾问:上海正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郑晓云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