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的时代,反而读更深邃的书。聪明人看透了这3点
人心浮躁,人们更愿意关注赚钱,似乎在这个过程中,能收获快乐。
但很多深谋远虑的聪明人,会系统的读书,成体系的读书,而且读那些更深邃的书。比如传统文化,比如文学经典。
为什么?
第一,我们是人。
人除了吃喝,满足了物质的需求之后,还需要精神的满足。而精神的满足,用物质解决不了,用钱也解决不了。
有人说有爱就足够了,但是仅仅的别人爱你,还不够。先不讨论能不能得到别人的爱这个问题。
就算整个世界都爱你,还不够。因为我们的欲望,无穷无尽。
我们需要的情感满足,更在于我们爱这个世界。但是欲望越大,索取越多,我们反而越难爱这个世界了。
最终推导的结论是,你为谁付出越多,你才越爱谁。
也就是说,精神的满足和物质的满足,具有相反性。
能量的回归,更在于付出。
可是,道理是道理。让我们知道,比较容易。知道了,真正能理解,可能需要几十年的生活历练。
所以,很多人希望通过读书来明理。有的人去修行,也是这个道理。
第二,现在的人,习惯了从手机上获取信息。
你喜欢看什么,手机就推什么。真的是随顺人性啊。
但是,这样的结果,是让人完全停不下来。本来是想着工作之余,休息片刻,结果却成了耗神。而且这种消耗,是让人不知不觉的,最终形成习惯,一下子几个小时都没了。
因为碎片化的内容,让我们的神越来越散。想要有精神,必须精神内守才行。
网上,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碎片化的。对我们人的“神”,没什么好处。
所以看手机越多,睡眠越轻,可能失眠接踵而来,白天提不起精神。
碎片化的知识也是知识,但太零碎了,不成体系。而且缺乏互动,不让大脑进行思考。所以,碎片知识看的越多,会越感觉脑袋空空。
有人觉得,刷手机刷剧多爽啊,总以为这样是休息和放松。实则恰恰相反。
那些能让你回神,深入思考的,才是好东西。
拿起真正的书,你可能会发现,由于网络碎片的荼毒,你的脑袋真的生锈、宕机了。
不可否认,网络上有好的内容,但大多内容是迎合我们的“懒”“贪”“一时快感”而生的,智慧、志向慢慢的都消磨殆尽。
除非我们足够自律,能够和我们的天性做斗争,还能斗赢。但这种人实在太少了。
其次,因为网络推荐机制,我们陷入了自己织的一张网里。什么意思呢?我们的知识、心境都被控制在了一定范围之内,很难逃脱出去。
在虚拟的网络里,我们好像知道了整个世界,但那不过是我们以为的世界。这个世界大着呢,只是我们自己给世界画了小圈,然后坐井观天。
能看透这一点的人,开始读书,也就不为奇了。
第三,经典图书,尤其是传统文化书籍,里面有大智慧。
几十年来,我们很多人陷入了知识的怪圈,就像有些人说的学校教知识,到社会上这些知识根本没用。那我们学他干嘛?
我们每个人想要的是能力,但能力是什么?看不见摸不到。
其实,这里面有信心的因素,有成就感,有反思力,还有创新力。说白了,这些都是思维层面的东西,也就是说和心理活动有关。财富和金钱能解决物质层面的满足,但是对于心理和思维层面,真的办不到。
有时候,就是灵感一闪,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但这个灵感来自哪里?
传统文化中,这些都讲的很清楚。要不然荣格等很多知名西方心理学家也不会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视为珍宝了。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凭什么留给外人。我们自己不好好留存呢?《易经》、《道德经》等等好书太多了。我写了《易经入门》、和《易经心法》两个专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