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五行,体悟一个重要的易学精神:“合大于分”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不简单是一句赞扬的空话,而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概括和总结。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学《易经》,肯定要深入理解阴阳,也要弄透五行,而五行正是来源于天象观测。
从文字记载来看,五行最早见于《尚书》,但《尚书》的本意就是上古之书,所以五行的概念,虽然今天有些人把它看成一个单独的体系,实则和易经文化一脉相承。而易经的应用,更是离不开五行学说。
五行,源自天文学观察,是非常靠谱的说法。民间的说法是“金木水火土”,而专业懂中医的人则会说“木火土金水”。我建议大家采用“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因为这样是相生的关系,好记还实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隔一位,则是相克: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有人留言问,古代普通人是不是不能观天象?当然不是。
明末知名学者顾炎武曾经在《日知录》里写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这些说明在以前,平民老百姓对于天象也都是非常熟悉的。
但是,如果高级的天象观测,那就得国家了——相信大家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那么在我国古代正规的天象观测里,对于五行是如何记载的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