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野战军,在叫西北野战军时,张文舟曾经担任过参谋长的职务,他只是开国少将,后来,阎揆要被任命为参谋长,直到解放战争结束。
第二野战军,非常简单,自始至终,无论叫什么名字,叫二野也好,叫中野也好,甚至叫八路军129师也好,只有一个参谋长:李达。所以,李达是二野参谋长的唯一代表。
第三野战军,番号叫华野时,参谋长是陈士榘,到了改番号为三野时,参谋长变成了张震,陈士榘,开国上将,张震,却是开国中将。其实嘛,很正常,毕竟华野时期,张震就是副参谋长嘛。
第四野战军,参谋长有两个,番号叫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时,参谋长都是刘亚楼。到了番号改成第四野战军时,参谋长有两个,一个是萧克,一个是赵尔陆。
我们分别看看这些将领的授衔情况吧,一野的阎揆要是开国中将,张文舟只是开国少将,二野的李达是开国上将,三野的陈士榘,开国上将,张震,却只是中将。四野的萧克是开国上将,赵尔陆也是上将。同为野战军参谋长,为何有的是上将,有的是中将,有的却只是少将呢?且听本人一一分析之。
首先,赵尔陆、萧克、李达、陈士榘、刘亚楼的上将军衔肯定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授衔是综合地看各个时期的资历。陈士榘参加过秋收起义,红军时期就做到红13军军长,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华野参谋长、三野兵团司令员,授衔时是正兵团级,当然是上将军衔了。
萧克,资历更厉害,红军时期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战时期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四野第一参谋长,上将其实还低了。赵尔陆、李达、刘亚楼也是这个情况,按照资历和当时的级别,都是妥妥的上将军衔,所以说,这几位授衔是上将的参谋长,都是符合级别的。
再来看两位中将,阎揆要和张震。张震其实大多数时期都是华野副参谋长,直到华野改组为三野时,才升到参谋长,级别在中将中偏高,但要授予上将,又稍显不够,最终授衔是中将,也很正常。
阎揆要比较复杂,按照他解放战争时期的职务,至少也得是个上将啊。但为啥只授中将呢?因为他参加红军太晚了。阎揆要入党不算晚,但前期主要在西北军中搞地下工作,直到1936年才进入红军中,在军内的资历可就落后了。
所以,授衔时,阎揆要虽然级别足够上将,但因为军内资历不够,最终只是得了个中将军衔,也是没办法的事。再来说说张文舟,他的少将军衔,基本还是符合规定的,他虽然1932年就入党了,但1935年才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基本在后方,担任留守兵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虽然一度做过西野参谋长,但很快降为西野四纵参谋长,后来又担任第四军参谋长,一直到解放战争末期才做到第二兵团参谋长。
可以说,张文舟是起步高,后续较低,资历又较浅,最终授予少将军衔,也基本符合他解放战争时期的级别和革命生涯的资历,就是这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