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在中国历史,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法想象当年如果没有万里长征,没有后来的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将会走向何方?

人们都知道红军长征艰险困难,历经重重磨难,九死一生,但不知道的是,其实那些留在苏区,原地坚守的将士们曾面临过更大的挑战。

红军长征时,毛主席险些留在苏区,没有离开,毛主席离开后,留在苏区的大多都是和毛主席关系很好的将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红军长征之际,都有谁留在了苏区?他们后来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1933年、1934年正值多事之秋,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矛盾日益尖锐,由于部分领导人员的判断错误,实行错误战略,导致红军屡战屡败,苏区日益缩小,损失非常严重。

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后,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将主力军退出苏区,进行战略转移是他们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的退路。

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东线和北线都被敌人突破,西线也越来越困难,若想打破敌人的围剿,只剩下了长征这一条道路。

那应该如何安排红军转移?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又该派谁守在苏区?成了大家争执不休的问题。

当时,毛主席曾提出过留在苏区的想法,毛主席在长征之前给博古同志写过一封信,在信中明确提出过自己想留在苏区的想法,他认为带红军转移很重要,留在苏区策应也同样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与第一、第三军团领导交换过意见,部分领导同意了他留在苏区的想法,愿意和他在中央苏区继续和敌人战斗。

其次,红军制定战略转移计划时,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他们不清楚离开苏区后还会不会回来,所以毛主席想为红军守住后方,欢迎中央重回苏区。

其三,毛主席有过人军事部署能力,他留在苏区对苏区的将士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但周总理却觉得离开苏区和红军一同转移,才是毛主席的最佳选择。

长征之前,毛主席和周总理促膝长谈过多次,最后才下定决心与大部队一同转移。

红军万里长征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翻雪山、过草地、过铁索桥的故事至今还在为大家传唱。

万里长征已如此艰险,留守苏区面临的困难比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留守红军是一个被掩藏在时光里的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红军主力军转移时,有一万多名红军将士、游击队员、患病伤员留在了中央苏区,坚守这片土地,他们在这里和敌人展开了激烈搏斗。

翟秋白、何叔衡、刘伯坚……经历三年游击战,他们用生命在掩护红军主力军突围。

留下的红军战士做出了巨大牺牲,许多战士就这样死在了敌人手中,再也没能醒来。

长征前夕,中央在苏区设立了新的党政领导机关中共中央分局,主要由贺昌、陈毅、项英、陈潭秋、瞿秋白等人组成,他们带领一万多名红军、伤病人员、游击队员和敌人作战,掩护主力军突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离开时,敌人对苏区展开了大规模进攻,59岁的革命长者何叔衡、一腔赤诚的文化宣传者瞿秋白、身患重病的方志敏以不同的方式守卫军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就连陈毅将军也差点牺牲。

方志敏是最早开展农民运动的中共领导人之一,他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苏维埃政权之一。

红军转移期间,他的身体一直不好,留在了苏区。

当时前线作战紧张,方志敏身体患病,无法骑马走路,可即便如此,他还是亲自上了战场。

1935年,他带军与敌人作战时,受到敌人优势兵力攻击,被敌军所俘虏,他在危机时刻留下了肺腑之言《方志敏自述》。

他在自述中再次重申了自己的志向,他愿意牺牲一切,哪怕是把生命贡献给苏维埃和革命事业都在所不惜,他坚信革命必然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敌人抓进监狱后,他无畏又坦然,他以为自己命不久矣,会被国民党人残忍杀害,可是蒋介石却没打算放过他。

蒋介石为了击破共产党人的心理防线,得到更多机密消息,专门向部下下达命令,想办法劝降方志敏。

国民党人对他予以高官厚禄,劝他投降,可方志敏却没有丝毫动摇。

他在监狱中笔耕不辍,总结革命斗争经验,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文稿,并秘密将这些文稿几经周折,送到了中共中央上海办事处同志的手中。

方志敏字里行间书写的都是他对革命事业的看法、经验和信心,他这副态度彻底激怒了国民党人。

1935年8月,国民党当局认为方志敏态度坚决,是不可能背叛共产党的,立即变了一副嘴脸,在8月6日早上,提前对方志敏行刑,以残忍的方式在南昌杀害了他,方志敏去世的时候只有3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守在苏区的瞿秋白同样是在突围的过程中被敌人抓捕的,他和方志敏一样文采斐然,不仅是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他是老一辈革命家、早期领导人,同时也是诗人和文学家,他通过旧体诗词、通俗歌谣、新诗等多种体裁记录着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腔热血。

瞿秋白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受十月革命影响较大,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之一,曾担任过《热血日报》的主编,为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立下过汗马功劳。

他的经历与方志敏较为相似,红军长征时期,瞿秋白深受肺病的困扰,身体一直不好,一边坚持与敌人打游击战,一边从事宣传等工作。

1935年4月,瞿秋白因为叛徒泄露消息被敌人围捕,关进了监狱,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自己的经历与心路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瞿秋白被抓捕后,同样受到过国民党人的威逼利诱,他的态度坚定,绝不屈服,因此而殒命。

1935年6月18日,他在写完最后一首诗后英勇就义,去世时只有36岁。

在留守苏区的部队中,还有更加年轻的面孔,担任红军高级指挥员的贺昌于1935年3月10日率领部队与敌军作战,遭到敌人伏击,这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小伙在战场上失去了性命,再也没能醒来。

当时,战伤未愈的陈毅同样被留在了苏区镇守,由于他身体不便,所以无法跟着红军一起长征,周恩来临行前还特意去看望了陈毅,与他告别。

陈毅是高级干部,本应随红军一起战略转移,可是因为他在江西待了很多年,既有名望又懂地形,留下来能够稳定军心,团结群众。

对于陈毅来说,无论是去长征还是留在苏区,只要能做对革命有益的事情,他就在所不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驻守苏区与敌人作战期间,他几次遇险,差点丧命于此,好在他逢凶化吉挺了过去,成了留守苏区领导里面少有的亲眼见证新中国成立的革命者。

在苏区与敌人打游击战的那段生活分外艰苦,陈毅当时久病未愈,伤口化脓,却没有足够的药物,他在受伤的情况下与战士一同上前线,整日穿梭在山岭和密林间。

打游击战期间,突然被袭击,断粮都是常有的事,有一次,陈毅遭到敌人围攻,趴在草地里呆了三天才扛过去,这三天里他只能喝水沟里的水。

留守苏区的领导和战士死亡的消息传到红军大部队中,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毛主席也不禁为之神伤叹惋。

选择留在苏区的红军领导里有很多都是毛主席的追随者,他们在危急时刻做出留下的决定,他们为了保留革命火种付出了惨痛代价。

事实证明,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红军历尽千难万险走完了千里长征路,顺利扭转局势,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红军转移争取到了喘息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长征期间,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是至暗时刻,毛主席作为红军中的主力军,他的一言一行至关重要。

当时,党内有不少激进人士想要打压毛主席,削弱他的影响力,没想到毛主席竟如此高瞻远瞩,在离开苏区的时候就提前部署,留下了可信可用的人才,在红军长征时,也做出正确决定,带领红军走完长征路,实现了形势的逆转。

那些翻山越岭,踏上长征路的将士值得被肯定,这些留在苏区,选择背水一战的人同样值得被肯定与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产党的革命道路走的非常艰辛,毛主席这一路也经历了许多磨难,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刻,在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岗位上捍卫自己心中的信念,他们的名字的故事值得被铭记。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