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这两天下雪了,秦岭的雪刷屏了,有没有被秦岭的美震撼到?想不想去体验一下真正的冰雪世界呢?

生在秦岭下,长在秦岭下,早已习惯了秦岭的四季变幻,秦岭每个季节每个月每一天的色彩都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虽然最近十年每年在家乡停留不超过十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象最深的进入秦岭深处有那么四五次,第一次大概是在我五岁以前,记忆朦胧又从来不曾忘却。那时候只有绿皮火车,记得是和父母坐火车去凤县黄牛铺的亲戚家,坐了很久的火车,还在车上过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戚家在秦岭深处,黄牛铺是一个镇,现在还有这个镇,在哪个村完全不记得了。亲戚家的房子是土坯的,没有电灯,点蜡烛和煤油灯照明的,墙壁都熏黑了,房子很矮很小,大人站直都会碰头的那种,不过很温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像在亲戚家住了几天,因为去一趟不容易。亲戚曾带我们去一间房子,里面堆满了苹果,随便吃,那时候的苹果味道很好,还吃过山里的野果子,也很好吃。有一天亲戚带我们去串门,印象中要过一条小河,河不宽,没有桥,只有两根木头当桥,父亲领着我慢慢走过去了,母亲不敢走坐在原地等我们返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家的时候亲戚给我们装了很多土特产,核桃、木耳、黄花菜等等,回去同样坐火车,就是穿越秦岭南北的宝成线,下了火车还要步行一段路,我睡着了父母轮流背我,回到家已经天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的是小时候车马很慢,路好像很长,其实现在来看,那段路只有五六十公里,开车一个小时就到了,山路弯道多,也不会超过两个小时。

那位亲戚我叫叔叔,他叫我父母哥嫂,个子不高,皮肤挺白,可能是山里空气好的原因。他走路很快,干活很有力气,当然,饭量也很大。小时候他经常给我们写信,问候父母和我们的学习情况,也汇报一下他们山里的收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收到信我们全家会围在一起看一下,记忆里那位叔叔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写的字挺漂亮,有时候也会有错别字,不会写的还会用拼音代替。父亲也会回信,不是每封信都回,收到两三封回一封的那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小学时亲戚每年都会来我们家一两次,住上一个星期左右,每次来都会背一大袋子山里的特产,核桃最多,木耳每次都会有,偶尔还会带一小桶自己榨的菜籽油,纯天然的那种,也会帮我们干活。回家的时候会在市里买大桶的醋和酱油,因为山里买东西不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过了几年亲戚就再也没来过了,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位叔叔一辈子没有结婚,家里穷,山里姑娘少,外面的不愿意嫁进深山,一直只有他和老母亲生活,我叫老人姑婆,后来老人家去世时父亲和姐姐还去看过,再往后就没消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时候挺盼望叔叔来的,因为他来总会带好吃的,当交通快捷的时候却失去了联系。

我第二次进秦岭是初一那年的暑假,和几个同学相约骑自行车进秦岭,本来计划骑到秦岭梁,最后骑不动了,只骑到大散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清姜河里玩了半天水,主要是我早上出发的时候没有吃东西,连续骑了四五个小时实在不行了,在山里人家吃了一碗凉皮,好像五毛钱,下午我们返回,来回全城大概四五十公里吧,十几岁的无知少年的一次骑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次是大一那年的国庆节,也有二十多年了,我和一个内蒙古的同学去了太白山,坐中巴汽车,进山门以后我们天真的想步行上去,在山里走了大概十公里左右,走不动了,拦了上山的旅游公交车坐到游客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里非常安静,能清晰地听到各种鸟叫声,秋天的秦岭美极了,树木和各种植物五颜六色,大部分叶子开始变黄、变红,还有紫色、绿色等各种颜色,可惜当时候还没有手机,没能留下照片。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出发上山,走了五六个小时,到了大爷海,离太白山最高处拔仙台还有几公里,累得不行了,用矿泉水瓶装了一瓶大爷海的水原路返回。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年走的就是鳌太线的其中一段,那时年轻,一双布鞋走鳌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时候还没有多少人穿着专业装备登山,鳌太线也没几个人知道,印象很深的是山顶上的气候,变幻莫测,一天之内四季不停地轮回,忽而大雾弥漫,要穿棉衣,几分钟后大雾散去太阳出来又可以穿短袖,风很大,非常神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五一,我才第一次真正认识秦岭,骑摩托车走古褒斜道和陈仓道(川陕路),到成都再返回,穿越南北三百公里的秦岭,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很熟悉,又总觉得没有完全看清楚。下次不知道啥时候再认识秦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