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11”战线拉得格外长。有电商平台在10月中旬就开始了第一拨预售,之后连续好几轮活动,每轮持续几天。在漫长的活动过程中,除商品直接满减外,一些网购平台放出了平台优惠券,为商品抢购加码。然而,多位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在活动参与过程中,优惠券使用体验感很差,原因主要在于优惠券发放规则不透明,甚至有“杀熟”之嫌。(11月12日法治日报)
优惠券发放、使用得当,能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然而,一些平台、商家在优惠券的发放端却掉了链子,想赚流量和销量,却不愿意付出必要的成本。
比如,有的优惠券发放规则不清晰,电商平台或商家的人工客服、智能客服针对优惠券的领抢次数、领抢时间以及优惠券的分配方案等问题给出不同的回复;有的优惠券在消费者点选商品进购物车时显示能用,到了结算时就不能用;有的优惠券在结算过程中总显示“系统原因无法付款”,取消使用优惠券就能付款成功;有的优惠券看人下菜碟,有大数据杀熟嫌疑……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平台或商家往往用模棱两可的话术搪塞,或者以一句“给您带来的不便我们很抱歉”来敷衍。
商家或平台在优惠券上披面纱、打埋伏、藏心机、玩套路,拉低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或公平交易权等权益,也逾越了法律底线和诚信底线。这样的优惠券是注水券、套路券、忽悠券,忽悠得了一时,忽悠不了长久,不仅会侵犯消费者的权益,也会破坏市场环境,拉低消费者对商家和平台的信任度,对商家和平台形成反噬。
要遏制优惠券侵权套路,就得先让优惠券规则公开透明。电商平台应结合商家公平合理地制定优惠券规则,并公示优惠券的分配机制、发放数量、发放时间、发放渠道、领抢频次、使用办法(使用次数、能否叠加使用、使用限制、使用时效等)以及是否差异化处理等信息,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市场监管等部门以及消协应加强对优惠券促销行为的监督,通过合规约谈、案件查处、曝光套路等方式指引、倒逼平台和商家履行对优惠券促销规则的公平制定和公示义务,并恪守对优惠券规则的解释边界,规范优惠券促销行为,为消费者营造公平、透明、诚信、有序的促销环境。
李英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