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敏

在晚清历史进程中,曾国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政治上他担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被授予太子太保;军事上他组建并统领湘军,因镇压太平天国被授予“勇毅”侯;文化上他信奉程朱理学,留下了文学造诣很高的《曾国藩家书》;他还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

曾国藩祖上世代务农,后在他的带领下蜕变成书香门第,曾氏也成为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家族之一。曾国藩的儿子中有著名外交官曾纪泽、著名数学家曾纪鸿,他的后代在化学、艺术、医学、教育等多个领域皆有建树。曾氏家族起点不高,却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跟他的家教家风有很大关系。

在曾国藩家庭教育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里,详细记载了曾国藩的家教家风,笔者特地来到此地,探寻曾氏家族百年长盛不衰,且代代英杰的密码。

读书明理,代代相传

曾国藩家庭教育博物馆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荷塘村,这里曾被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村内涓涓细流,公路旁的荷塘虽已凋零,但能想象出它盛开时的美景,清晨的朝霞中整个村庄透露着肃穆和庄严。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一行大字写着“做读书明理之君子”,这句话是曾国藩在写给儿子曾纪鸿的一封家书中提到的,“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在曾国藩看来,读书不应被科举考试所束缚,应是超乎名利,修身养德,成为君子的。他的读书理念,是超乎世俗的。

曾氏家族重读书的源头要追溯到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他早年务农,生活清贫,但要求子孙读书。曾国藩家书中的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便是祖父说的。

祖父每日早起下地干活,要求孩子们也早起读书。曾国藩的父亲天赋平平,参加第十七次童子试才考中秀才。于是他建家塾培养子孙,曾国藩自小养成读书习惯,6岁进家塾,8岁能读四书五经,14岁开始科考之路,第七次考中秀才,此后他的科考之路一路顺畅,考上举人,后又中了进士,进入翰林院。

博物馆内有一处生动还原了他们日常学习的场景。场景中家塾先生手掌书本,面容威严,前面有一位小朋友,正襟危站,像是在聆听先生教诲,又像是在接受先生的功课检查。课堂下面坐着两位学生,一个在看书,一个在做笔记,神情非常专注。此场景的墙上挂着曾国藩写的“肃雍和鸣”文扁,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曾国藩以此为座右铭,在给儿子的书信中也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惜年老眼蒙,无甚长进。”至于读书对人的意义,曾国藩写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曾国藩三处故居之一的富春堂,藏书达30多万册。曾氏子孙以他为榜样,坚持读书,成就满门英才。从曾国藩父亲到科举废除的70年间,曾氏一族共出秀才、举人、进士20余人。新式教育以来,曾氏子孙有160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其中有博士、硕士、学士,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等职称的多达百余人。

勤俭清廉,修身治家

读书明理,实则是修身修德。在展馆内一隅,列着曾国藩总结的修身养德之体会——君子八德,即“勤、俭、刚、明、忠、恕、谦、浑”,这是他的修身之道,也是治家之道、治国为官之道。

曾国藩的勤俭是有渊源的,当年他考中进士入翰林院时,祖父曾玉屏说:“宽一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 其意思是:曾国藩(乳名宽一)虽然考中了翰林,获得了较高的功名和进入仕途的机会,但家族仍然要以种田作为主要的生计来源,不能依赖曾国藩在仕途上的发展来养活。

这句话在曾国藩心里埋下了清正廉洁的种子,在之后的为官生涯中,曾国藩一直保持节俭清廉的本心。官至总督,却从不取分毫军营之钱。他在家书中写道:“余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宦)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余不食言。”曾国藩做到了,据说他每日粗茶淡饭,经常只吃一个菜,被戏称“一品宰相”。

曾国藩践行节俭清廉,还教育子女们也要如此。女儿出嫁时,曾国藩规定嫁妆不能超过200两白银。对于联姻对象和亲家他也有要求,在家书中他提到“儿女联姻,但求勤俭孝友之家,不愿与宦家结契联姻,不使子弟长奢惰之习”。

博物馆专门设了一个“姻亲僚友”单元,罗列了曾氏子孙后代的女婿和儿媳们,他们个个家风优良,在各行各业成就斐然。在这一部分前言的最上面写着一句话:“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的这番话,在他的家族后代身上得到了延续。

静心慎独,反省内求

良好的家风家教是让家族发扬光大的基础。博物馆中有这样一段话:“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他以此告诫子孙后代,在不被人监督的时候,也要按照规矩严格要求自己。

“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曾国藩将半生经历写成心得,提到在独处时,人的身体会产生一些很诚实的想法,如果能将这些想法一点点积累起来,那么在自我反省时就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做到不自欺。他有自己特有的“慎独”方法——写家书,既静心,又自省。博物馆内专门设有一个展厅,展厅的整面墙上密密麻麻展览着曾国藩的家书,非常震撼。曾国藩一生给长辈、子弟写了1520封家书,复信599封,总计来往家书2119封,总字数达1500多万,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曾国藩晚年也坚持写日记自我检查,去世前一天他阅读《理学宗传》的《张子》一卷,还写了日记,这是他此生最后一篇日记。次日,他和长子在花园散步时,突感身体不适,家人立刻前来围绕在他左右,不一会儿他便离开人世。

在曾国藩看来,以圣贤书为伴,坚持慎独自省,不断磨炼修炼自己,便能超凡入圣。曾国藩去世后谥号为“文正”,也是文人谥号中等级最高的。

后世将曾国藩书信和文字整理成册,形成《曾国藩家书》《曾文正全集》等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青年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从曾文正公”;蒋介石用曾国藩家书指导儿子;曾氏后代更是将家风家训刻在血脉之中,并将其绵延百年。

曾国藩家庭教育博物馆不单单是一座普通的博物馆,它所蕴含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堪称中华民族数千年优良家风家教的典范。这种精神财富滋养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领略曾氏家风家教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