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李善长这位在明朝开国历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最终却落得个被朱元璋诛杀全家七十余口的悲惨结局,其命运的转折令人唏嘘不已。

李善长安徽定远人,自幼饱读诗书聪慧过人,对法家学说颇有研究,且善于洞察世事,预测吉凶。早年他渴望通过科举踏入仕途,却屡屡受挫,无奈只能在老家以教书为生,度过了漫长的平淡岁月。

直到 1354 年朱元璋率领红巾军收复滁州途径定远,李善长慧眼识主,认定朱元璋乃成大事之人,毅然决然地前去投奔。尽管李善长年长朱元璋 14 岁,但两人相谈甚欢相见恨晚。朱元璋当即留下李善长,让其掌管文书,自此李善长便开始了他长达 36 年追随朱元璋的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明朝建立的过程中,李善长的贡献不可磨灭。他长期负责留守后方,统筹粮草运输、器械供应,确保了前线物资的充足,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同时他善于治理地方,积极调和军民关系,使得后方稳定有序。朱元璋曾对其高度评价,称其功劳堪比萧何,是上天赐予自己的得力助手。明朝开国后,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位居开国六公之首,担任中书省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在朝堂之上权势滔天。

随着地位的攀升,李善长逐渐志得意满,开始显露出一些令人不满的性格特点。他表面温和儒雅,实则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在朝堂上他常以功臣和长者自居,容不得他人冒犯,一旦有人稍有得罪,便会遭到他的打击报复。例如李饮冰和杨希圣只是言语上稍有不慎,就被他弹劾罢官;与刘伯温讨论法律问题时,因意见不合,便对刘伯温破口大骂,致使刘伯温吓得辞官归隐。李善长的专横跋扈,让朱元璋心生厌恶,但鉴于他的地位和作用,朱元璋暂时隐忍不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回乡养病,朱元璋赏赐他大量田地、佃户等,病愈后李善长明智地选择继续在家养老,朱元璋则安排他管理迁到濠州的江南富民屯田事务。几年间李善长获利颇丰生活富足,但李善长离开后,朝堂局势渐显动荡,朱元璋先后任用的杨宪、王广洋等人都无法胜任中书左丞相之职,难以统筹全局。此时朱元璋意识到李善长的重要性,于洪武九年将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之子李祺,使李善长成为皇亲国戚后,将其召回京城,与李文忠共掌军国大事。李善长重返朝堂后,变得谨小慎微,积极迎合朱元璋,君臣关系得以恢复如初,共同推动明朝走向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命运的波澜并未就此平息,李善长推荐的胡惟庸,在担任丞相数年后,野心膨胀,结党营私图谋不轨。朱元璋暗中布局,最终以谋反罪名将胡惟庸诛杀,并顺势废除丞相制度。胡惟庸案牵连甚广,众多功臣被卷入其中。李善长虽与胡惟庸有推荐之恩,但起初并未被朱元璋牵连,甚至在其弟李存义父子因涉胡惟庸案被调查时,朱元璋还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从轻发落,将李存义父子流放崇明岛,李善长也始终保持低调,未被朱元璋怀疑。

洪武二十三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降临到李善长头上。他的外甥丁斌,因在胡惟庸家做事时为非作歹被抓为求自保,丁斌揭发李善长曾被胡惟庸拉拢谋反,虽李善长未应允但也未告发;随后又有人告发李善长隐匿蓝玉捕获胡惟庸私通北元使者之事;家奴卢仲谦也站出来指证李善长接受胡惟庸贿赂并密谋不轨。朱元璋据此认定李善长心怀两端大逆不道,下令诛杀其全家七十余口,众多功臣也受牵连,一公二十侯被杀,连坐者达数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仔细探究李善长谋反之说疑点重重,所有指控皆无确凿证据,仅凭揭发者的一面之词便定罪,且李善长已位极人臣,享受荣华富贵,封王对他而言吸引力不大,他没有足够的谋反动机。正如虞部郎中王国用所言,李善长与朱元璋出生入死打天下地位显赫,他没有理由冒险谋反。朱元璋事后或许也意识到李善长可能被冤杀,但并未为其平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李善长之死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朱元璋杀胡惟庸旨在废丞相制并整顿功臣集团,但杀胡惟庸之初牵连人数有限,为扩大打击面,将胡惟庸定性为谋反,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在其中推波助澜。李善长作为功臣之首,本在朱元璋的保护范围内,但毛骧为求自保,制造李善长谋反冤案指使他人告发。朱元璋虽犹豫再三,但在钦天监官员以星象异动暗示 “大臣移位” 后,冲动之下做出了错误决定。待冷静后,朱元璋虽明白中计,却为时已晚只能将错就错,还为了控制锦衣卫,将毛骧也打成胡惟庸逆党处死,并撤销锦衣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善长虽有性格缺陷和违法行为,但谋反罪名缺乏证据和合理动机,他的死无疑是一场冤案。朱元璋屠杀功臣之举虽有整顿吏治之意,但手段过激牵连无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也给明朝历史留下了一段沉重而令人深思的篇章。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