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寒风渐起,然而在三晋腹地、晋商故里,依旧保持着蓬勃的发展态势。
今年以来,晋中市上下立足晋中实际,贯彻落实市委“156”战略举措,打好“文旅牌”,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市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机制,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全力加快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步伐。
提升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晋中市在文化事业上,致力于提升文旅融合品质,打造完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普及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和群众文化活动,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多年来,晋中市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优化体制机制,通过财政投入、改造社会闲置设施等举措,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城市规划展示馆和晋中大剧院高标准建成并投入使用。118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标准综合文化站,1942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有文体活动广场。全市性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了市县乡村联动的长效机制,开展“免费送戏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全民阅读活动季等惠民活动,平均每年惠及群众超百万人次,常态化演出进农村、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景区。同时,扩大农家书屋辐射面和影响力,投入资金345.24万元在全市行政村创建农家书屋,促进社会风尚逐步形成,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文化服务科负责人王国荣介绍,晋中市在城乡群众集中居住区域建设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便民阅读点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构建密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持续打造“全民文化活动季”“大学生艺术季”“书香晋中”等品牌文化活动,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有效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实效性。
精准开展文物保护利用
晋中市拥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三块“国字号”招牌,设立了文化事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文物保护等专项资金,用以支持重点项目建设。2021年至2024年,共投入市级文化事业发展资金235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4500万元、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630万元,全面推动“文旅+文创”“文旅+文博”“文旅+康养”等融合发展。
坚持“先考古、后出让”原则,明确考古前置工作原则、适用范围,优化工作流程,细化职责分工。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休后土庙建立博士创新工作站,市文化和旅游局与晋中学院联合成立“晋中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协同研究中心”,市博物馆与太原理工大学等3所高校建立文物保护研究合作机制,整合高校、研究机构、文物保护单位等社会科研人才优势,加强对全市文物、红色文化的整理研究等工作。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晋中市在第十九届深圳文博会上,以平遥牛肉和推光漆、祁县玻璃器皿开展招商引资推介活动,签约12个项目,金额达7.76亿元;赴西安开展晋中文旅资源和招商项目推介,5个项目现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鼓励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消博会、服贸会及“山西品牌丝路行”欧洲站、非洲站等展会,推动晋中市文化贸易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文化市场,提升国际知名度。
“我们将在数字化升级传统项目、多样化培育新型业态、精准化开拓旅游市场、精细化提升服务质量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深耕文旅+康养+文博+文创+非遗+乡村振兴领域,发展民宿产业,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山西首站。”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齐宏亮表示,将健全文旅融合发展体制,完善文旅项目“五个一”推进机制,助力“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形象塑造,打好“文旅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文旅贡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