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伟嘉
一直以来有一种说法:楚汉战争中,项羽要搞分封制,开历史倒车,逆历史潮流而动;而刘邦搞的,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大一统。楚汉战争,是一场分封制和大一统的路线之争。所以,项羽败了,刘邦胜了。
真是这样吗?这里,笔者想为我们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鸣个不平。
毫无疑问,大一统是历史潮流,刘邦也确实重建了大一统帝国。但是你要说项羽是在逆历史潮流而行,笔者并不赞同。
笔者认为:项羽和嬴政、刘邦一样,其实也打算建立大一统帝国。分封诸侯,某种意义上属于他的缓兵之计。
项羽灭秦之后,确实分封了十八路诸侯,搞的也确实是分封制。但是,如果仅仅因为这个,就说项羽支持分封制,反对建立大一统帝国,笔者觉得逻辑有所欠缺。
有的时候,不做某件事,并不是我不想做,而是暂时不具备做这个事情的条件。譬如考试,谁都想考100分,我没有拿到100分,不是说我不想,只是实力不够罢了。
咱们就拿七国来举例子吧。秦昭襄王采纳范雎建议,搞远交近攻,专门欺负魏国、韩国,与齐国交好。你能说秦国不想干掉齐国吗?非也。君不见:后来到了秦始皇嬴政的时候,其他五国被灭,齐国不也跟着完蛋了吗?所以不能因为秦国在短期内与齐国交好,就得出秦国不想灭掉齐国的结论。
举完例子,我们再来看项羽。笔者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也都能明白笔者的意思了吧——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即:项羽在灭秦之后,具不具备建立大一统帝国的能力?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那当然是具备这个能力了。太史公司马迁写道:“当是时(鸿门宴前夜),项羽兵四十万。”
身为楚国上将军,手握四十万大军,要君临天下,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其实不然。项羽手下确实有四十万大军,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明确:这四十万大军,并不全部都是楚国的军队,其中夹杂着不少诸侯军队,以及秦军降兵。说简单点,项羽的这四十万大军,不是楚军,而是联军。
巨鹿之战后,诸侯将领们“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请求项羽收下自己的膝盖。项羽此后“始为诸侯上将军”,即巨鹿一带的各路诸侯军队(救赵的齐、燕诸军以及解围后的赵军等)都归于他指挥。这也就意味着,楚国,或者说是项羽,成为了诸侯联军的盟主。
也就是说,项羽灭秦之后,他的身份其实是各路诸侯的盟主,而不是秦始皇那样“唯我独尊”的皇帝。
他的实力强不强?强,当然强,盟主能不强吗。但是要推行大一统,那得有秦始皇的资本才能去做。项羽此时
虽然强大,但是尚未到达秦始皇的那样的高度。
分封诸侯?山东六国均已复国,不需要项羽再去分封。此时此刻,天下已经恢复到了战国时期的形势。这个诸侯林立的状态,不是项羽想要的样子,而是他要面对的现实。
如果项羽此刻立即建立大一统帝国,那只怕要和除楚国之外的另外五国诸侯同时为敌了。人家肯定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王位,向项羽拱手称臣的。反秦联盟会马上变成反楚联盟。项羽强大,但是前面说了,那四十万大军不全是他的人。他有优势,但没有绝对优势。
所以说,不是说项羽不想搞大一统,而是此刻的条件和形势,决定了他这个时候没办法搞大一统。说项羽不搞大一统的人,笔者认为就是把这一点给忽视了。他是周武王式的盟主,不是秦始皇式的皇帝,他只能分封。
不过,项羽毕竟是说过“彼可取而代之”的男人。他内心是不希望只做一个盟主,而是要彻底君临天下的。那么,既然他有这个想法,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再来看项羽是怎么搞分封制的。项羽的分封制,并不是简单地重新分封山东六国,恢复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而且前面笔者已经提到过,山东六国已用不着项羽去重新分封,人家已经复国了。)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其实是在现有的已经复国的山东六国以及原先秦国的基础上,对它们中的实力较强者进行了进一步拆分。
在复国的六国之中,魏国和韩国本身贡献不大,因此咱们主要看楚、齐、赵、燕四个复国后实力较强的诸侯国。
首先是项羽起家的楚国。楚怀王熊心被项羽尊为义帝,奉为了天下共主。楚国被一分为三。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并“立(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县”,“立(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英布是项羽部下猛将,巨鹿之战有功,也很出名,就不多介绍了。共敖,是楚国柱国,率兵光复了昔日楚国的故都——郢都(被秦国设为南郡。),同样功劳甚大。
赵国被一分为二。项羽“徙赵王歇为代王”。赵国丞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关键是后面),所以项羽“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
燕国被一分为二。燕国大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所以项羽“立荼为燕王,都蓟”,又“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燕国在复国的六国中比较特殊,因为称王的不是战国时期的宗室,其他五国都是。)
齐国被一分为三。项羽“徙齐王田巿为胶东王”。齐国大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所以项羽“立都为齐王,都临淄”。另一位齐将田安是战国时期末代齐王田建的孙子。巨鹿之战项羽率领楚军救赵的时候,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所以项羽“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
既然项羽的分封并不是恢复战国时期的格局,那他秉持的“分封原则”是什么呢?
张耳昔日的刎颈之交、赵国大将陈余是这么认为的: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于善地,逐其故主。
后来,项羽和刘邦在阵前对骂,刘邦列举项羽“十宗罪”,其中的第七条是这样的:“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
其实笔者看来,这不是项羽的什么“罪”,恰恰是西楚霸王的大手笔。
项羽想要建立大一统帝国,模仿秦始皇那样君临天下。但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他马上这么做,与其他五国为敌。跟随项羽入关的那些各国将相,已经形成了一个军功集团。他们都想割地称王,独霸一方。项羽捕捉到了这种情绪。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我直接去征服各诸侯国,难度太大。但是,如果利用他们的内部矛盾呢?要知道,那些将相们可都想着自立为王呢。所以,项羽向将相们表示:自己可以帮助他们自立为王。即项羽所说的:灭秦定天下者,借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大家本来就有这个心思,听说实力最强的盟主项羽表态支持自己,那不要太高兴了。就这样,项羽不用一兵一卒,实现了削弱诸侯的目的。原先颇具实力的几个诸侯,一下就被一分为二、三,势力大大削弱。表面上看是项羽支持将相们称王,实际上是项羽利用将相们的心态,把诸侯们削弱了。不用项羽给好处,他们自己就冲上去干了。
诸侯削弱了,项羽自己则在自家的西楚国养精蓄锐。等到时机已到,就能够将他们各个击破,实现统一大业。
后来,西汉时期,主父偃上书汉武帝,献上了削藩的推恩令: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假如我们把主父偃所说的诸侯子弟替换成项羽身边的那群将相们,就会发现:项羽的思路,和主父偃惊人类似。笔者由此可以提出一个推断:项羽的思路,其实就是推恩令的雏形。项羽是真正的“推恩令之父”!
只是,项羽的思路固然很好,但是,由于爆发了黑天鹅事件,他的宏伟蓝图最后没能成功。
一是赵国陈余。陈余,前面已经提到了,是张耳的刎颈之交。张耳是赵国丞相,陈余则是赵国上将军。但是两个人因为巨鹿之战闹翻,陈余的上将军大印没了,自然无法跟随项羽入关。项羽灭秦后,张耳拿到了赵国的核心区域,当上了常山王。陈余却仅仅被封为了侯爵,只得到了三个县的封地。
二是齐国田荣。这个田荣是何许人也呢?他是齐王田巿的堂叔。田巿的父亲,就是田荣的堂兄田儋。田荣的弟弟,就是徐悲鸿先生的作品《田横五百士》的那个田横。所有这些姓田的都是一家人,都是齐国王族,只不过亲疏有别。
田儋是前任齐王,在与秦国大将章邯交战时阵亡。田荣虽然不是齐王,但是凭借自己王叔的身份,掌握了大权。之前,章邯曾经攻打田荣,田荣向楚国求救。项羽的叔父项梁率兵救齐,打退了章邯。后来,项梁又与章邯在定陶大战,因而请齐国发兵助战。田荣不肯出兵,结果“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
巨鹿之战,田荣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田都、田安跟随楚军救赵,其实都是他们违抗田荣之命,自己去帮项羽的。结果项羽分封的时候,田荣连陈余都不如,半个县都没有。
陈余和田荣自然对项羽充满了怨言,他们一拍即合。田荣先是消灭了项羽分封的三王,自己独霸齐国。紧接着,他又借兵给陈余,轰走常山王张耳,迎接赵歇重新做了赵王。天下顿时大乱,进入大乱斗模式。刘邦则趁着项羽北上攻打田荣的战机,兴兵东征。楚汉战争爆发。
项羽因为项梁之死怨恨田荣,这种情绪完全可以理解。但是,田荣和陈余,一个是齐国实际上的话事人,一个曾经是赵国的上将军。两人的势力不可忽视。如果项羽在分封的时候,能给他们封个小王,他们说不定就不会跳出来搞事情了。项羽的神机妙算,因为一个小小差错而功亏一篑,其实也是很可惜的。
(本文作者:曾伟嘉,“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