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下午,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明清朱子学通史”课题组主办的“朱子学中的心与理气”工作坊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佰翔酒店尚贤阁举办。本次工作坊召集人为厦门大学哲学系谢晓东教授。工作坊汇集了来自台湾东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高校的十余名相关学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晓东教授首先介绍了工作坊的缘起。作为郑州大学哲学院主办的《哲学中国》杂志的编委,谢晓东教授邀请海内外七名学者,以“朱子学中的心与理气”为主题撰写一组专题论文,其中四名国内学者谢晓东、方旭东、蔡家和、陈林即作为本次工作坊的主要发言人,他们围绕此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谢晓东教授认为,性心论才是对朱子第二哲学的正确刻画。为此,他提供了两个证明。第一,同一性证明。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在朱子那里表现为理气论,理气下贯为性心。既然“性即理也”,那么心则为气。第二,反证法。基于性即理的设定,如果心是合理气的,即心涵盖性,合理气的部分把性的部分覆盖住了,那么性就成了一个冗余的概念,完全可以使用朱子心论取代心性论。但谢教授认为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或者说是无法接受的。故而心必须是气。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应该命名为性心论。谢教授接下来又详细考察了“心性论”一词的起源,表明该词出自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他认为“心性论”概念并不是没有意义,其适用于以“心”为首要概念的禅宗和陆王心学派。他提出“性心论”的主要意图,乃在于将朱子哲学的三大体系“理气论”(第一哲学)“性心论”(第二哲学)“工夫论”(第三哲学)一以贯之。并且,他表示之后将继续关注第二哲学与第三哲学的关系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方旭东简要回顾了有关朱子哲学中心与理气关系的学术讨论,并由此反思这一问题为何会引起如此多争论。方教授认为,朱子自身的一些说法使得他的心概念和气概念难解难分,正是因为朱子自身的表述造成了论者认为朱子的心是气。首先,朱子明确说过“心是气之灵”,因此也必须承认朱子思想中“心”与“气”的紧密关系。然而方教授认为,即使承认心是气的一种能力,这一结论仍有别于承认心就是气。方教授从心不是气这一角度对其提出的问题做了进一步解释。其次,方教授表示,朱子有时把心表述为某种实体性的血肉之心,有时又对心做了一种思维的、精神化的理解,这也造成了对相关问题理解上的混乱。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林从心是理还是气这一问题出发,追溯学术史上陈来和李明辉两位学者就朱子心的属性问题发生的争论,认为这两位学者实质上讨论的并非同一问题。陈教授进而指出,朱子哲学中的心是特殊的气,不是理气论意义上作为构成事物基质之气,而是事物形成以后,在现象界中流行生化的气,是一种特别精爽之气。另外,陈教授认为在朱子心性关系中,应当是心统性情而不是以性统心。朱子的哲学体系中,道兼理气,心统性情,敬贯涵养和穷理,这种打破二元对立的“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更符合朱子的思想。他表示,在朱子思想中,性的作用在于规定性,主宰则在于心,朱子从中和旧说转向中和新说,即是将心的作用凸显出来。

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教授蔡家和认为,韩国儒学可以为讨论朱子哲学中的心提供相应资源。关于心的构成问题,蔡教授认为,艮斋以分说和合说两个方面去阐发心的观点是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的。从分解的角度说,心的功用就是虚灵知觉,它的组成就是精气、灵气。虚灵知觉,虚才能盛物。合说的心则是全体大用的心,然而这种意义的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性理存于其中。因此蔡教授认为,从心与性在朱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性而言,“性统心”的说法更符合朱子的思想。

谢晓东教授就其他三位学者的发言做了总体回应。首先,他表示之所以提出“性心论”的概念,是启发于黄梨洲对罗整庵“大本不一”的批评,也即黄梨洲认为罗整庵的“理气论”和“心性论”不是一贯的。谢教授则认为在朱子那里它们是一贯的,朱子学中的理气、性心是严格对应的。其次,他认为对理心关系的讨论可以归纳为“心之理”和“理在心中”两个不同的命题,而“理在心中”更能表明朱子的思想,因为在朱子那里心性是二元的。

随后,学者们就“心之理”和“理在心中”的不同,朱子所使用的类比论证方式,以及如何理解朱子“心具众理”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其他学者也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卢兴主持了本次工作坊。他表示面对面的交流形式使得与会者能够更加生动和真切地领会朱子学的精神,希望通过此次工作坊,各位专家学者能够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观点,共同推动朱子学研究的发展。

本次工作坊会议是一次深入而活跃的学术成果交流与研讨会。尽管未能在有关朱子哲学中心与理气的关系上达成共识,但通过本次会议,学者们各抒己见,交流效果显著。本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朱子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为推动朱子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