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行书《化须疏》卷
纸本 规格28.4cmx463.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的朋友赵鸣玉老而无须,另一位朋友姚存道为此求助于周宗道,请分须十茎给赵鸣玉,由沈周执笔为化募之文。这真是正儿八经地开个认真的玩笑啊。
化须疏有序
沈周
兹因赵鸣玉髡然无须,姚存道为之告助于周宗道者,于其于思之间,分取十鬣,补诸不足,请沈启南作疏以劝之。
疏曰:伏以天阉之有刺,地角之不毛,须需同音,今其可索,有无以义,古所相通。非妄意以干,乃因人而举。康乐著舍施之迹,崔谌传插种之方。惟小子十茎之敢分,岂先生一毫之不拔?推有余以补也,宗道广及物之仁;乞诸邻而与之,存道有成人之美。使离离缘坡而饰我,当榾榾击地以拜君。把镜生欢,顿觉风标之异;临流照影,便看相貌之全。未容轻拂于染羹,岂敢易捻于觅句。感矣荷矣,珍之重之。
敬疏。
因为赵鸣玉天生没有胡须,姚存道便为他向周宗道求助,从周宗道那浓密的胡须中分出十根,来弥补赵鸣玉的不足,并请沈启南写一篇劝勉文来鼓励这件事。
劝勉文写道:就像天阉之人有难以言说的苦楚,不毛之地无法生长草木一样,胡须的“须”与需求的“需”同音,现在既然有需求,那么就可以去索求。古人就有互通有无的美德。这并不是我们妄自求取,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帮助他人。就像康乐公(谢灵运)有施舍胡须的善举,崔谌传授种植胡须的方法。只不过要您分出十根胡须,难道先生您会吝啬吗?将您多余的胡须分给我,也体现了周宗道您广博的仁爱之心;姚存道向您乞求并赠予我,展现了他成人之美的美德。如果赵鸣玉的胡须能像草木那样茂盛地装饰他的面容,他一定会非常感激地叩拜您。当照镜子时,也会感到非常高兴,立刻觉得自己的风度气质都不同了;在河边照影,也能看到自己的相貌更加完整。他绝不会轻易用这些胡须去做不恰当的事情,比如沾上汤羹,或者随意捻弄来寻找诗句的灵感。真是太感激了,一定会非常珍惜这份礼物。
“兹因赵鸣玉髡然无须,姚存道为之告助于周宗道者,于其于思之间,分取十鬣,补诸不足,请沈启南作疏以劝之。”
沈周能这些调侃赵鸣玉,能想见两人的关系匪浅,可以说很铁,这个玩笑,开到了书法史里,也算是一件史学级玩笑。
朋友之间打趣就是这样。这位美髯公周宗道是家塾中的老师,沈周之弟沈召及沈周之子云鸿都是他学生。两人之间,也是常见,既有尊师之礼,也有朋友间的相处之乐。
这是一篇以黄山谷笔意写的行楷书。
黄庭坚用笔,延伸横画和撇捺,撇捺像是摆荡的双桨。横画特别长,想横挑的扁担。中宫收紧,开阖自如。
你看,这摆荡意如出一辙。
你看这“告”字的一横,特别黄山谷。用的是狼毫笔,笔力很有劲。
沈周的一生(),是平淡安和的一生,没有什么波澜壮阔,只有静观、深思、默化,以诗书画表达出来。
这是一篇难得的古文,更是一件传世的书帖。
於字撇捺的左右摆荡。其字这一横的刚劲儿,这一横的首笔,也是刚健有力,特显锋芒。他的字也汲取了多宝塔碑的刚健秀美。
我们能看到这一横行笔的刚健和回笔的锋芒,有相若之处。
康乐著舍施之迹,崔谌传插种之方。
你看沈老先生为了写这篇文章,也是煞费苦心啊,还找出这两个生僻的典故。
晋时谢灵运(康乐)因政治斗争失败,在临刑前还想到将自己引以为傲的美须割下,送给南海祗洹寺以制作维摩诘像的胡子。而《北史》中的崔谌,教天阉无须的李庶用马尾毛插在下巴所刺的孔洞中。
“把镜生欢,顿觉风标之异;临流照影,便看相貌之全。”这还飙起了才气,真有他的啊!
“未容轻拂于染羹,岂敢易捻于觅句。”处处是幽默啊,这胡须,那以后可得保护好,不能蘸了汤汁,写文章想句子的时候特别留意不捻胡须,哈哈。
这够义气啊,帮朋友化缘!
最后盖上了字、号印。哈,真是叫人绝倒啊!
沈周的有趣,有人情味,在他的画里,在他的事迹里都能找到。
沈周《观物之生》猫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个猫儿啊,你看它的那双眼睛,灵动,狡谐非常啊!
卧游图册 局部
你看他画的石榴,是不是有在哈哈大笑之意啊。
卧游图册 局部
这个小鸡儿,也是憨态中有着精明。
好,欣赏一下《化须疏》吧。
有趣的灵魂在此相遇。好,今天就到这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