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体重指数(BMI)≥30 kg/m2为肥胖。按照这一标准,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每8名成人中就有1人为肥胖患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疾病,肥胖有多种多样的并发症,常见的包括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脂肪肝等,这也是肥胖需要治疗的原因。
治疗肥胖和改善健康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减轻体重。为此,很多人的首选是调整生活方式,例如增加运动、节食或改善营养等。如果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无法达到治疗目标,现在也有不少药物可以选择,例如当红的司美格鲁肽。此外,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术等外科手术也可有效减重。
图片来源:123RF
然而,经常减肥的朋友们都知道,无论是节食、运动还是药物,常常只能带来短期减重,辛辛苦苦减掉的体重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反弹。2001年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盘点了29项长期减肥研究的结果,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减下去的体重在减肥2年后会反弹50%以上,5年后会反弹80%以上。
怎样才能避免减肥后反弹?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找出导致减肥后反弹的原因。有人认为,减肥期间对食欲的克制是难以长期维持的,可能在减肥结束后导致暴饮暴食;有些研究提示,节食减肥期间基础代谢率变低,可能是恢复正常饮食后容易反弹的原因。
而根据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刚刚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减肥容易反弹可能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在这篇论文中,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指出,肥胖的记忆会“写进”细胞的表观基因组,抵御体重减轻,并加速体重反弹。这一发现不免“扎心”,但是为未来开发更有效的体重管理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研究人员为了确认人体在明显减重后是否还会保留肥胖状态时的特征,采集了20名肥胖患者在减重前后的白色脂肪组织样本,这些参与者均在减肥手术后达到了明显的减重效果,BMI至少减少25%。与此同时,研究人员采集了18名从未肥胖过的正常体重者的白色脂肪组织样本,作为对比。
随后,研究人员使用单核RNA测序分析了这些样本,检查每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和转录特征,并汇集了脂肪细胞的数据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与正常体重者相比,肥胖个体的脂肪组织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脂肪细胞的很多基因在转录水平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着脂肪细胞代谢和功能相关的通路发生了持续下调,而促进炎性和细胞凋亡的相关通路持续上调。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转录变化不仅发生在个体处于肥胖状态时,其中相当一部分基因的转录变化在减肥手术后两年仍然存在。
也就是说,尽管体重显著下降了,细胞内的肥胖记忆没有消失。
▲肥胖患者通过减重手术减轻体重后,脂肪组织保留着肥胖状态时的细胞转录水平(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研究人员通过高脂饮食构建了一批肥胖小鼠,对瘦小鼠、胖小鼠、曾经胖过又减肥成功的小鼠也做了类似分析,同样发现小鼠体重明显减轻后,其脂肪组织仍然保留了肥胖状态的细胞转录变化。在小鼠中,他们进一步发现了脂肪细胞中的表观遗传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解释体重减轻后一些代谢过程(如脂肪酸生物合成和脂肪细胞形成)还持续受损。
▲表观遗传学分析显示,小鼠减肥后,脂肪细胞内保留着基于表观遗传变化的肥胖记忆(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脂肪细胞和其他细胞类型中存在‘致肥记忆’(obesogenic memory)。这种记忆主要基于表观遗传发生的稳定变化。”作者在论文中总结说道,“这些表观遗传变化似乎为细胞在致肥环境下的病理反应提供了条件,导致常见的节食后体重反弹现象。”
根据这项研究,要取得减肥的长期成功确实十分困难。不过,研究人员也从中看到了克服反弹障碍的方向,“未来,以脂肪细胞和其他潜在细胞的这些转录变化为靶标,或可改善长期体重管理和健康结局。”作者指出。
虽然减肥后反弹难以避免,而且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但我们仍然可以做一些行为和生活方式调整,而且从减肥期间就要开始,这样后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反弹。
好消息是,我们找到了两项和“减少反弹饮食法”相关的研究,男版女版都有!这两项研究都给出了减肥食谱示例。其中一项的参与者是20-45岁的女性,另一项则是平均年龄为36岁的男性。
减肥后怎么做,才能减少体重反弹?
减肥后偶尔吃大餐,怎么吃能少长肥肉、保住肌肉?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我们整理的干货秘籍——减肥“防反弹”食谱↓↓
参考资料:
[1] Laura C. Hinte et al., Adipose tissue retains an epigenetic memory of obesity after weight loss. Nature (2024) DOI: 10.1038/s41586-024-08165-7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