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张作霖,就这样葬身火海!他的儿子张学良,为什么又非要血洗杨宇霆?多年以后,张学良晚年感慨:杀掉杨宇霆前,我从不迷信,杀了他以后,我却开始信命。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恩怨情仇?
枭雄崛起东北,杨宇霆助其登基
1916年的东北三省,还不是张作霖的天下。
他当时只是奉天当地的一方诸侯,而真正的东北大佬是盘踞多年的段芝贵。
就在这一年,一个叫杨宇霆的军官投到了张作霖门下。
他本是段芝贵手下一员猛将,但胸怀大志的他,早就看出未来属于张作霖。
于是,他巧施离间计,怂恿张作霖与冯德麟联手,设计逼走了段芝贵,让张作霖坐稳了奉天督军的位子。
从此,杨宇霆成为了张作霖的左膀右臂。
他为张作霖训练出一支精锐之师,又出谋划策,让张作霖的势力不断壮大。
杨宇霆手段通天,当年轰动一时的"秦皇岛截械案",就出自他的运筹帷幄。
就这样,到了1918年,张作霖的军队打到了河北廊坊,奉系一跃成为北洋的头号军阀。
杨宇霆心思缜密,为扫清张作霖的障碍,他还联手徐树铮,除掉了碍事的"北洋元老"陆建章。
在他的辅佐下,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张作霖击溃冯国璋的直系军,一举拿下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思想进步的郭松龄,与少帅结为莫逆
就在东北的战火纷飞中,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也悄然成长为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192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奉天讲武堂毕业,结识了一生的挚友郭松龄。
郭松龄是个心怀天下的热血青年。
早在南方读书时,他就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投身于革命洪流。
但护法运动失败后,他不得不回到东北谋生,最后来到奉天讲武堂任教。
天性豪爽的张学良,与思想进步的郭松龄一见如故。
夜深人静时,他们常常促膝长谈,从革命理想聊到天下大势。
两人的情谊与日俱增,张学良把郭松龄视为知己,极力向父亲张作霖推荐。
郭松龄不负所望,很快将张学良的卫戍旅治理得井井有条。
1922年直皖战争中,他率领的军队更是以寡敌众,击溃皖系两个旅,让奉军扬眉吐气。
日本虎视东北,郭松龄力主联合抗日
然而,郭松龄的建议,却引起了杨宇霆的不满。
这位心腹重臣,担心郭松龄在少帅心中的地位超过自己,早就对其充满敌意。
更何况,一向主张联日的杨宇霆,怎能容忍郭松龄的抗日言论?
事情还要从1925年说起。
那一年,郭松龄受张作霖之托,前往日本访问。
他在东瀛看到军国主义的狂热,更坚定了远离日本的决心。
回国后,他痛陈利害,劝张作霖切莫与虎谋皮。
但张作霖哪里肯听?他正指望日本人的支持坐稳东北王的宝座呢。
杨宇霆见状,马上在张作霖面前煽风点火,说郭松龄是"同盟会余孽",背地里不知在搞什么名堂。
张作霖听了将信将疑,对郭松龄渐生嫌隙。
眼见大势已去,郭松龄只得孤注一掷,决定用"兵谏"唤醒张作霖。
1925年冬,他率领麾下7万大军,高喊着"统一""抗日",一路势如破竹直抵山海关。
但强大的日军很快加入战局,郭松龄寡不敌众,不幸被俘。
杨宇霆知道,只要张学良还在,郭松龄就不会有性命之忧。
于是他设计张作霖,让郭松龄半路被杀,埋下了日后覆亡的祸根。
张作霖遇刺身亡,张学良秘不发丧十七日
天有不测风云。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的专列在奉天皇姑屯被炸毁。
张作霖身负重伤,临终前只留下一句话:"叫小六子回来。"
消息传到前线的张学良耳中,他悲痛欲绝,连夜启程奔回沈阳。
为稳定军心,张学良下令隐瞒噩耗,谎称张作霖只是受伤静养。
整整十七天后,他才宣布父亲的死讯。
张学良虽然年轻,却深谙权谋之道。
趁着这段时间,他迅速联络心腹,控制了东北军的指挥权。
等到消息公布时,他的地位已经稳如磐石,无人再敢质疑。
杨宇霆图谋不轨,破坏少帅"易帜"大业
但杨宇霆岂是甘心屈居人下之辈?他很快察觉,这个年轻的少帅,心中有着异于父亲的抱负。
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易帜",率东北军加入国民革命军,号召全国军阀共同打倒北洋军阀统一中国。
杨宇霆为之震惊,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怎能说没就没?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杨宇霆开始在暗中布局,联络东北军中的重要人物,散布"少帅年轻气盛,难以承担大任"的言论。
同时,他又去勾结日本人,希望借助外力,逼迫张学良就范。
眼看阴谋就要得逞,张学良忽然来了一招出其不意——他宣布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将东北的铁路收归自己名下。
这可坏了杨宇霆的如意算盘,因为失去了铁路,他和日本的勾当就无从谈起了。
杀鸡儆猴,张学良设计诛杀杨宇霆
愤怒之下,杨宇霆联合黑龙江省主席常荫槐,于1929年1月10日晚造访张学良,想当面逼他就范。
两人趾高气扬地走进大帅府,却不料迎接他们的,是张学良安排的埋伏。
"砰砰"几声枪响过后,杨宇霆和常荫槐双双毙命。
张学良擦去额头的冷汗,终于解决了这两个最大的心腹之患。
事后,张学良慷慨地抚恤了杨宇霆的家人,还为他写下挽联以表哀悼。
在这副挽联中,张学良自比周成王,而杨宇霆则是"怀疑周成王被架空"的管叔。
想来少帅之意,是觉得杨宇霆虽然图谋不轨,但也是为了奉系的利益,并非全无可取之处的。
多年以后,当张学良回忆起这段往事,他满是感慨地说:"杀杨宇霆前我从不迷信,但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或许是因为杨宇霆的死,让他第一次切身体会到权力斗争的残酷吧。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纵观张学良与杨宇霆的恩怨情仇,实在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枭雄辈出,人人都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张学良能识人善任,重用郭松龄这样进步的志士,足见其胸怀与眼界。
而杨宇霆虽然心思缜密,却过于自负,终究难逃覆亡的命运。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张学良晚年归隐,常常感慨命运无常。
那些恩恩怨怨,不过都是过眼云烟,任它们随着时光流转,慢慢淡去吧。
如今故事的主人公都已作古,但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依然值得后人咀嚼、品味。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参考文章如下:张学良晚年坦言: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2023-03-14 20:00·全民历史观
张学良晚年坦言:杀杨宇霆前我从不迷信,但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2023-12-18 11:47·扶苏聊历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