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作战,60年烈士余心何安?
"中国人要强硬起来",面对印度接连挑衅,解放军终于挺身而出,向着喜马拉雅山高处,向着印度军队叫嚣和哀嚎,中国军人依然按照命令挺进,那是1962年的10月,世界为之侧目!
为何印度敢于耀武扬威?
20世纪50到60年代的尼赫鲁眼中,只有南亚霸主的位置,没有与邻为善的道理。
还在大英帝国治下时,他就将西藏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
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那天起,尼赫鲁的野心就在膨胀,在西藏频频制造事端。
尼赫鲁何以如此狂妄?因为他是"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在国际舞台上颇有影响力。
他自诩是亚非拉人民的代言人,仿佛挟天子以令诸侯。
更何况,他还有两个强大的后台:美国和苏联。
为何印度如此有恃无恐?因为背后有美国和苏联撑腰。
当时的美苏巨头,觊觎着亚洲的大好河山。
美国刚在朝鲜战场吃了败仗,恨不得印度能多给中国添堵;苏联则想借印度的手,去渗透南亚,与美国争锋。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昔日的受害者印度,也想尝尝做加害者的滋味。
挑衅愈演愈烈,是可忍孰不可忍
印度人的胃口见长,从言语到行动,从小打小闹到大规模流血冲突,一次次试探中国的底线。
1959年那个夏秋之交,边境上的枪炮声四起,先是"朗久事件",再是"空喀山口事件",鲜血洒在了喜马拉雅山的皑皑白雪上。
中国政府始终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总理不远万里去德里,与尼赫鲁促膝长谈,本欲息事宁人。
没想到,尼赫鲁将周总理的善意当软弱,将中国的忍耐当怯懦。
周总理的专机还未飞离德里上空,尼赫鲁就下令边境军队对中国发动新一轮进攻。
接二连三的军事挑衅终于让中国忍无可忍,1962年10月的择绕桥,再次传来炮火的轰鸣,边防战士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土,牺牲者非一非二。
尼赫鲁公然叫嚣"要将中国军队彻底清除",那一刻,中国不得不亮出獠牙。
战还是不战?毛主席早已扪心自问
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中国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面对尼赫鲁的咄咄逼人,中央军委其实早有预判。
1962年10月10日,张国华司令员还在病榻,就被召回拉萨筹备作战。
张将军当机立断,中止休养,星夜兼程赶赴前线。
尼赫鲁肆无忌惮,究其根本,是他低估了中国的决心和实力。
他以为,经过朝鲜战争和反右运动,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新中国元气大伤,无力应对边境争端。
他还误判,苏联会因中苏意识形态分歧而袖手旁观。
而美国,当然乐见中印两败俱伤。
可他却忘了,中华民族是多难兴邦,越是艰险越向前。
毛主席召开军委碰头会时,与会者各抒己见,不少将领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主张暂缓开战。
这其中的考量也非没有道理:印军主力第7旅战斗力强悍,尤其是廓尔喀兵凶悍善战;美英苏正从各条战线往印度输送武器;中国才应对完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百废待兴,贸然再陷战争泥潭,实在得不偿失。
但张国华掷地有声:"非打不可,非要打出个说法不可!" 张司令如是说,张司令就要这么干,他要打就打个痛快,打掉敌军整整一个旅。
话音刚落,"军神"刘伯承语出惊人:"青藏高原有难度,但并非没有出路。
" 两位老帅一锤定音,毛主席心意已决:"给张国华行动的自由,打不好重来。"
刘伯承出谋划策,张国华坐镇指挥
出征号角已经吹响,"编外参谋"刘伯承当仁不让,执意随军督战。
论资历,刘帅早先在太行山打游击时,张国华还是他一个支队长;论名望,老帅的军神之名无人不晓。
有他坐镇军中,无异如虎添翼。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望着茫茫雪山,一筹莫展的参谋们向元帅求教,刘伯承胸有成竹地说:"有水就有路,沿着水流的方向走,我们就是天降奇兵。
" 作战方略自此明朗:一部佯攻策应,一部沿河夹击,大部从后发力,收网捕捉,活捉敌军。
锡金边境的支流水源,就这样成了解放军的神兵利器。
负责佯攻的部队拖住印军,摸索侧翼的先头部队循着溪流,不知不觉杀到印军腹地,大部队紧随而上,形成合围之势。
与此同时,印军指挥官卡尔竟然还在前线视察,直升飞机才落地,四面楚歌的炮火就铺天盖地地袭来。
匆忙逃窜的卡尔,扒着一辆牛车仓惶而逃,直升机成了解放军的战利品。
短短十一个小时,王牌之师第7旅全军覆没,首战告捷!将士们欢欣鼓舞,然而老帅却并不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他叫来爱将张国华,语重心长:"骄兵必败,切不可轻敌啊!"
军中有言:"胜而不骄者将兴,骄而自满者,必遭败绩。
" 刘帅深谙此理,在朝鲜战场上,他亲眼目睹人民军一度凯歌高奏,却因麻痹轻敌而遭受重创。
战争无小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刘伯承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以大局为重,时刻不忘居安思危。
他不愿张国华重蹈覆辙,因此婆心告诫,语重心长。
刘伯承的苦心并非多虑,尼赫鲁的狂妄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调来一个山地师,妄图扳回一城。
张国华严阵以待,照着刘帅的部署,该打头的打头,该去尾的去尾,剩下的一部负责破腹,一部负责斩腰,印军如蛇形出击,被解放军四面合围前后夹击,再次溃不成军。
印军败局已定。
然而他们并未就此消停,卡尔中将气急败坏之下,竟命令炮兵对边民区进行疯狂轰炸,企图借屠杀平民来挽回颓势。
这种丧尽天良的行径自然激起中国军民的极大愤慨。
无辜百姓惨遭杀戮,军人岂能袖手旁观?人民子弟兵视民如父母,救民水火,乃是军人天职。
将士们以雷霆万钧之势发起最后总攻,终于彻底击垮了印度军队的最后抵抗,捍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毛主席见好就收,主动撤军为哪般?
尼赫鲁终于低下了他高昂的头颅,派出外交官求和,实际上,中国从来就不想把战事无限升级,毛主席当机立断,下令部队主动撤回麦克马洪线,用实际行动向世界昭示:中国不想战争,但也绝不是任人宰割的肥羊!中国军人的战斗力,足以震慑一切不怀好意的人。
这场战争,让印度消停了足足十年。
边境上硝烟散尽,秋风扫落叶。
60年后再看当年对印作战,多少英雄已成往事,唯有山河无恙,只盼英雄魂归故里,不叹今朝恨晚。
好男儿志在四方,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大丈夫当如是。
烈士永垂不朽,英雄长留人间,英雄辈出的民族无惧艰难险阻,一代代军人薪火相传,守好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刘伯承将军常言"不要轻敌,骄兵必败",是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唯不负先辈重托,方不愧后来人。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参考文章如下:对印自卫反击时众将有分歧,刘伯承出面镇场,告诫一句话影响至今
2023-02-21 20:00·全民历史观
打印度前众将有分歧,刘伯承出面镇场子,告诫部下一句话影响至今
2023-05-18 12:00·寻史奇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