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球 心无杂念蹴好每一蹴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高燕
“放球位置再往左移一点”“用三分力度,将球蹴到边缘线1.5米处”……在文山学院蹴球基地练习场上,时不时听见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云南代表团蹴球项目教练彭正文对运动员的叮嘱。
蹴球,原称“踢石球”,也被称为“脚下斯诺克”,是我国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比赛时,选手们要控制击球方向、蹴球力度、保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同时也要注意力量和节奏、蹴球摆设的位置以及攻守战略战术的安排、谋划击球的先后顺序等。
今年7月起,云南蹴球队开始集训,分别在文山学院和富宁县低海拔训练基地(剥隘)进行集训,参赛学员还参加了南昌全国邀请赛积累了比赛经验。
“集训中,发现了自身不少问题,比如发球问题、对球的轻重力度和场地偏向掌握不好等,接下来还需要针对定点发球好好练练,提高自己对球的掌控能力。”运动员张彦吉说。
彭正文介绍,云南蹴球队的运动员们每天要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基本技术训练、分组比赛训练以及技战术分析、比赛复盘分析等。
“这是云南蹴球队运动员集训的日常。”彭正文说,对于蹴球运动员而言,每一次蹴都要“准”“稳”,所以最费时间的练习就是巩固“准头技术”,每天成百上千次练习同一个动作,就是练就运动员的“肌肉记忆”,做到在赛场上任一距离都能稳定有效命中目标球。
“本届运动会,在文山学院和云南民族大学选派的8名注册运动员中开展2轮选拔,最终选出2男2女组成云南蹴球队,将参加男单、女单、男双、女双、混双5个单项的比赛,力争取得优异成绩。”彭正文介绍。
运动员米娟娟说,“在赛场上,我们将会专注比赛,蹴好每一蹴,取得佳绩。”
珍珠球 首次参赛全力以赴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高燕
加速冲刺、急停、转身、变向变速、突破过人、纵身一跃……11月12日下午,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云南代表团珍珠球项目模拟对抗赛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篮球场开展,只见场上的运动员们身手敏捷,在对方球员的重重阻挡下,最终将一枚银球兜入抄网。
据悉,这是云南省首次组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珍珠球项目。
珍珠球,原名为“采珍珠”,满语为“尼楚赫”,由满族人民采集珍珠的生产劳动中逐渐演变而来。
“每天基本进行七八个小时的训练。珍珠球项目男、女队都在去年11月底组建,运动员们均来自云南师范大学篮球队,身体素质和体能都有保证。”本届运动会云南代表团珍珠球项目男队教练朱觊说,今年4月份在四川遂宁参加珍珠球项目测试赛,是云南珍珠球队的第一次实践赛。通过比赛,了解到珍珠球项目的特点,也从四川队、重庆队、贵州队汲取了实践经验。
本届运动会即将开赛,云南代表团也即将奔赴海南,朱觊表示,训练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云南珍珠球队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拼每一场比赛,让大家知道云南也有珍珠球运动。
“珍珠球运动看似像篮球比赛,然而却神似形不似。”本届运动会云南代表团珍珠球项目女队教练欧阳宇华说,珍珠球运动需要队员们有高度的协作性,每一次进攻和防守都需要队员之间紧密配合,团队协作才是取胜的关键。
“离参赛的日子越近,运动员们练得越刻苦,大家都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欧阳宇华表示。
“为了参加这次比赛,我和队员们每天坚持训练7个小时,不断挑战自己,增加了模拟训练,让大家适应比赛节奏和压力。”男队运动员陈治材说。
女队队员罗菲说,珍珠球运动看起来很像是一场7人篮球赛,不过与打篮球不同,把珍珠球投入自己队的持网人网里才算得分,目前大家打配合都比较默契,将全力以赴争取拿到好名次。
“人”与“拐”齐拼搏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胡娇
“经过11个月的系统训练,目前运动员的状态非常不错,相信一定会以最好的状态参加比赛,为云南增光添彩。”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开幕进入倒计时阶段,云南代表团高脚竞速项目教练陈辉信心满满。
高脚竞速原名“高脚马”,也叫“骑竹马”,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等省,原本是土家族、苗族群众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后来,人们把踩“高脚马”发展为高脚竞速,成为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986年,湖南省体育部门将其整理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在2003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并定名为“高脚竞速”。这项传统民族体育走入体育赛场,成为各族群众同台竞技、交往交流的载体,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陈辉是红河学院体育学院教授,是云南省高脚竞速的“领头羊”,他将这个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推向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继而走向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同时还将高脚竞速融入科研、引进教学,推动高脚竞速又从竞技体育走向群众体育……
“高脚竞速不仅是比拼速度,更是一场技巧的较量。”多年执教高脚竞速的陈辉如是说。
据介绍,高脚竞速比赛时,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脚踩杆上的脚踏,以在同等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值得一提的是运动员需要掌握良好的技术和身体控制能力,巧妙地控制高脚杆的方向和节奏,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本届运动会,云南代表团高脚竞速项目男、女队员共6名,均为来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尼族、彝族、苗族运动员,平均年龄22岁。
陈辉介绍,根据高脚竞速的特点,运动员们经过11个月的系统训练,保持着良好的临战状态,预计在男子200米、400米、和2×200米项目上会有很好的表现,女子项目上也力争获得更优异的成绩。
“在训练中,各民族的运动员一起学习、锻炼、比赛、切磋,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陈辉表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各民族团结的大舞台、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除了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之外,还会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充分展现云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风貌。
押加 “大象拔河” 训练正酣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
随着一声哨响,押加运动员们四肢着地奋力向前爬行,红色布带被拉直、绷紧,发力、再发力,顶住、再顶住,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旁边呐喊,90秒不到,胜负已揭晓……这样的对抗是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云南代表团押加项目运动员们每天训练的常态。
押加比赛在藏族地区广为流传,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每逢节假日或农闲时,在牧场或田间,人们常常把背带或腰带连在一起,以游戏的形式练习或进行比赛。因为押加比赛的规则、设备较为简单,又没有年龄和性别的限制,使得这项活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项易于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
在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押加作为表演项目;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押加被正式定为竞赛项目。
云南代表团参加本届运动会押加项目的5名运动员是从省举重队和摔跤队里层层选拔出来的,有汉族、彝族等民族,年龄最小的17岁不到,最大的31岁。
运动员李碧涛以前是拳击运动员,在多项赛事中获得好成绩,这次是他第一次参加押加比赛。“今年3月集训以来,每天上午大力量训练、下午跑一二十公里是常态,体重从120公斤减到了78公斤。现在距离比赛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我要将体重减到76公斤以下,达到参赛标准。”李碧涛说。
“备赛本届运动会,是云南押加项目有史以来备战时间最长的一次,为了在赛场上展现出最好的状态,运动员们每天都在刻苦训练。”本届运动会云南代表团押加项目总教练王钱林表示,目前,运动员们整体竞技状态良好,队员备战训练情绪高涨,期待能在本届运动会的赛场上和全国各地选手以“技”交流。
板鞋竞速 齐心协力往前冲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高燕
在红河学院体育学院的田径场上,三人一组的运动员脚踏两块板,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在跑道上风驰电掣。
“注意配合!注意配合!”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云南代表团板鞋竞速项目教练钱光田提醒着正在训练的运动员。
板鞋竞速是壮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明代,是一项集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同时也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健身娱乐活动,需要比赛者的齐心协力和默契配合。
据悉,此次代表云南省参加本届运动会板鞋竞速项目的运动员都是红河学院体育学院的学生,共12名队员,将参加60米、100米、200米、2×100米4个项目2个组别的8个项目比赛。
“参赛的运动员从今年1月就开始训练,6月通过选拔,7月进入正式集训,虽然准备的时间不多了,但我们将齐心协力往前冲!”钱光田表示,红河学院体育学院自2009年8月引入板鞋竞速项目以来,多次在省内外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也为参加本届运动会坚定了信心。
自2021年入校以来,运动员陶云民便开始接触板鞋竞速。“依然记得第一次去广西百色比赛时,由于不知道比赛发枪的流程,还被其他运动员‘气势汹汹’的样子吓得不知所措。第二次去广西桂林参加比赛,我们有了经验,男队女队都取得了好成绩。面对本届运动会,大家都铆足了劲,争取站上更高领奖台! ”陶云民说。
民族式摔跤 蓄势待发 一“跤”高下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
“在2019年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式摔跤比赛中,我省运动员何德生在北嘎74公斤级冠亚军争夺中,遗憾获得二等奖,有五六名将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的运动员都目睹了这一幕,为此,大家更加刻苦地训练,期待能在本届运动会民族式摔跤的赛场上和对手一‘跤’高下。”本届运动会云南代表团民族式摔跤项目主教练王钱林如是说。
据了解,摔跤在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便被列入竞赛项目。民族式摔跤包括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回族式摔跤)以及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6个跤种,每一种都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比赛规则也各不相同。
云南省体育工作大队训练科工作人员邹利介绍,今年3月份和6月份,3名专家和教练组依托云南省体育工作大队摔跤队、柔道队丰富的运动员人才资源,通过两次集训选拔了12名运动员分别参加且里西、格、北嘎、绊跤4个跤种的比赛。“虽然运动员来自昆明市、曲靖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州(市),民族也有汉族、彝族、回族、蒙古族等,但是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大家都是相互帮助,共同进步。”邹利说。
民族式摔跤是一个技巧与力量结合型的项目,看起来是力量比拼,想得分更讲究技巧,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体能力量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为此,作为教练的王钱林认真钻研民族式摔跤竞赛规程和比赛规则,完善备战方案和训练计划,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倒排时间,挂图作战,确保备战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王钱林介绍,在平时的训练中,更加注重完善“一队一策一目标、一人一档一方案”,确保重点运动员备战训练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同时加强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训练,将训练与实战相结合,让运动员在实战中成长。
不仅如此,云南民族式摔跤队还积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创造条件多与国内强手交手,提高实战水平。在训练中还不断完善“训、科、医、教、管、膳食”一体化,提高科研、医疗、康复、体能、膳食营养等方面的服务水平。
“我们将抓紧最后几天的训练时间,提升技战术,力争继续夺取优异成绩,也希望能在本届运动会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民族式摔跤这项运动中,感受民族体育文化的魅力。”王钱林表示。
毽球 脚下生花勇“亮毽”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毽子,在空中上下翻飞,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开幕在即,云南代表团毽球项目运动员正在积极备赛。
“本届运动会云南毽球队共有12名运动员,男女运动员各6名,运动员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41岁,教练员1名、领队1名,将参加男子三人毽球、女子三人毽球、男子双人毽球、女子双人毽球全部4个赛项;运动员由专业毽球运动员、学生等组成,包含藏族、满族、彝族、哈尼族等民族。”云南代表团毽球项目领队、庆来技工(职业)学校执行校长袁梓舜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云南代表团首次组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毽球项目的比赛。“能代表云南首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毽球项目,我们既荣幸也很紧张。”袁梓舜说,通过面向全省组织选拔赛,云南毽球队于2024年2月正式组队,队员中有体育特长生,也有交流运动员,除了日常训练,还组织到武汉、深圳参加集训。
“毽球运动十分考验运动员的技巧,脚跳跃、飞踢、勾射、侧身妙传……选手们高难度动作接连不断,力量与技巧完美融合,扎实的脚下功夫、团队配合和心理素质,正常情况下要经过两年的训练,我们的部分运动员是零基础开始学。”袁梓舜介绍,庆来技工(职业)学校于2023年初开始开设中学生毽球课程,于2023年11月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毽球项目比赛并取得好成绩,依靠科学训练和学生的不懈努力,发现并重点培养毕杰、七林旺堆、马梓豪、赵洁莹等几位学生参加本届运动会毽球项目。
民间踢毽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毽球运动是在我国民间踢毽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毽球比赛规则类似排球、羽毛球,球网高度男子比赛为160厘米,女子为150厘米,目前毽球比赛设置有男子三人毽球、女子三人毽球、男子双人毽球、女子双人毽球4个单项。1995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毽球首次被列为竞赛项目。2023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将毽球纳入全运会群众类比赛项目。
“毽球运动并不是云南的传统强项,从全国来看,广东、广西、湖北队是比较老牌的强队,但是经过这些年训练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在一次次比赛实战的历练中,大家的竞技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袁梓舜说,接下来,大家还会继续争分夺秒、刻苦备赛,希望能在本届运动会的舞台上取得好成绩。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