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降清当然是能守住山海关的,因为在多尔衮原本的计划中,从辽西进攻山海关的只是清军半数的兵力。

多尔衮在出兵的时候,仅仅是知道孙传庭军团覆灭,顺军占领了陕西,而且从吴三桂部入关判断,明军已经无兵可用,即将山穷水尽,所以决定出兵入关。直到四月初九出兵那天,他都不知道顺军攻克京城,崇祯上吊的事情。按照过去的经验,不管是多尔衮还是洪承畴、范文程,都想不到明朝居然垮得这样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洪承畴清军提供的方略还是老样子,一半兵力绕路蒙古,会合外藩蒙古的兵马之后从蓟镇破口入塞,而以汉军旗为主的另一半携带重炮从辽西走廊正面进攻山海关。如果多尔衮的主力部队在京东地区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那就从背后攻击山海关,前后夹击,全歼关宁军。如果发现明朝还能抵抗,那能打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实在不行就和过去一样,抢劫一番就退回来。

这个时候,清朝的决策层根本想不到会有吴三桂主动投降这种天上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的好事。吴三桂全家三十五口都在京城做人质,谁能想到他会投降?即便是洪承畴、范文程这种自身道德水平已经足够低的人,也顶多认为吴三桂会在被清军包围之后投降保命,怎么可能想得到他居然主动自灭满门。

多尔衮带着清军走到阜新附近,马上要分兵了,接到了吴三桂的求援信,这才知道崇祯已经死了,吴三桂和顺军打了起来,于是决定改变行军路线,全军直扑山海关。但即便如此,多尔衮还是以正常人之心度吴三桂之腹,觉得这事实在太离谱,毕竟吴三桂和李自成都是汉人,他们会不会联合起来设套骗我进关,然后关门打狗、瓮中捉鳖?否则的话,怎么会有人宁可豁出去全家死绝也非要当汉奸呢,不会吧不会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清军观摩了吴三桂和李自成的战斗,发现吴三桂真的是在和顺军拼命,而且快被打死了,这才出手帮助吴三桂,打败了顺军。

如果吴三桂没反,那清军就会按原计划分兵,三四万人的兵力正面进攻山海关,顺朝派往山海关方向的吴三桂、唐通、高第等部加起来也得四五万人,正面硬扛没什么问题。

但是,李自成和崇祯有一个巨大的不同,那就是崇祯可以躲在京城里苟着,京城不被打下来就是胜利,可李自成不行。当多尔衮率领清蒙联军六七万人马从蓟镇大举入关,李自成一定得出击迎战,与多尔衮进行主力会战。

在华北地区参与天下角逐的不是两方势力,而是三方:顺军、清军、明军。这场战役的本质,是李自成和多尔衮各自展示肌肉,以争取尽可能多的明军投靠自己。在这场和清军的第一次交战中,李自成不仅不能输,甚至不能怕、不能躲,因为清军之前已经让明军深深惧怕了,而李自成早期和明军战斗力半斤八两,最近三四年才战斗力提升,大规模歼灭明军。现在,明军看不清顺军和清军到底谁更强,除了吴三桂这个奇葩,其他人都按照正常人的心态习惯性地跟着同为汉人的李自成,可一旦发现李自成打不过清军,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会毫不犹豫地背叛。

不要把明军当成一支正常的军队,如果正常,怎么会一直被只有几万丁的满洲人压着打。更不要指望这些能苟到1644年还活着的军阀们有什么节操,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谁赢跟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李自成选择和崇祯一样守京城,不敢和清军打,明军降将们会立刻意识到李自成肯定是打不过清军,否则怎么会在新朝开国、锐气正盛的时候都不敢交锋。大同的宋权、宣府的李鉴、天津的娄光先、德州的卢德水、保定的神维显、涿州的冯铨、沧州的王祯、昌平的张諴、密云的王应龙、香河的范可法、济南的刘世儒、东昌的王国栋、河间的李鼎铉、大同的王钺、天成的王大业……甚至包括就在北京城内的白广恩。全都是没有任何操守的败类,毕竟以崇祯这独特的用人方式,华北地区有节操的有几个能活到这会儿?一旦顺军主力被清军围困在京城,这帮人难道会团结起来一起救援京城,来和清军拼命吗?他们只会立刻倒戈降清。

整个华北地区的明军降将就白邦政、郭升俩人可靠,还都被派到山东了。在黄河以北,除了集中在李自成身边的主力,就只有真定的马重僖和豫北的刘汝魁两部是闯军嫡系,他们俩各自掌握的老本兵,也就大约十个队,也就是都不到两千人。剩下的只有大同的张天琳算半个嫡系,其他地方都是明军降将在控制。所以如果京城被围,城内顺军只能靠自己的力量破围,援军就不要想了。

因此,顺军必须出城迎战,唯有一战打退清军,才能维护住明军降将对顺朝的信心,否则华北立刻土崩瓦解。

但是,在原本的历史上,在潼关这个顺军的主场,顺军集结了优势兵力,尚且无法战胜清军。那么在华北这个清军的主场,顺军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就能战胜清军吗?

而且顺军甚至可能连兵力相当都做不到,如果山海关先遭到攻击,李自成假如误判了清军的主攻方向,还是有可能派张鼐、田虎、白广恩去山海关增援吴三桂,这样一来,和从蓟镇入塞的清军主力打的时候,顺军可能连人数都没有清军多。

山海关两边长城几十里。清军随便拆哪里长城,怎么顶?真以为玩游戏啊。

山海关不是宁远城,根本不是一个防守体系。两边长城那么长,随便拆哪里都能走。

祖大寿哗变出关时候拆过长城,李自成打吴三桂时候拆过长城。清军怎么就不能拆长城?论拆长城,清军经验比谁都丰富太多了。

所以自古防守需要有纵深,哪怕守城也得守野。特别是有了红衣大炮,城下全丢的话,城破也就不远了。

而山海关连城都不是,两边几十里长城,怎么都做到守野?守不了野,长城被拆最多就是一。俩时辰的事。

所以吴三桂放弃宁远时候,实际上就让关内不管是谁,再次面对清军时候,实际上都是野战了。没有了宁锦,已经没有防守一说,就看野战实力了。

那现在就简单了,大顺精锐六七万,吴三桂真正精锐就五千,清军梭哈八旗主力十二万多。更不用说清军主力什么战斗力,至少吴三桂心里明白的。

吴三桂最后的投清肯定多方面考虑,但是对双方实力判断,肯定是一个重要因素。

原本历史上,吴三桂离团灭也只差一线,如果不是清军一昼夜急行军二百里及时赶到,吴三桂就只能跳海了。而且由于清军没有接到吴三桂的信,就不会改变行动计划,会派出一部分兵力正面进攻山海关,主力绕道蒙古,从蓟镇破口入塞。高第就算要投靠清朝,因为吴三桂作死耽误了时间,等他派人把信送到清军手里,清军的分兵已经完成了,多尔衮再从蒙古撤回来,再赶来山海关救高第,等他来了,估计能赶上高第的头七。

所以,高第只要有理智,就会选择投降李自成。即便他要投清,也得是在李自成打败仗之后的事。由于吴三桂作死,李自成肯定也会派出一部分兵力到山海关来帮助高第和唐通平息事态,就假定还是张鼐、田虎、白广恩吧。

于是,清军入塞,蓟镇一带的顺军卫戍部队黄锭等部当然是守不住的,接下来就是李自成得到讯息,主力从京城出战迎击清军。

清军分了一部分兵力正面佯攻山海关,但是会合了蒙古军队,总人数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是由于绕道蒙古,没法携带重炮。所以,清军在人员素质和火力上都会有所下降,尤其是少了吴三桂和高第的帮助。

因为战场变成了蓟镇附近,所以顺军原本用于守卫蓟镇的刘芳亮、刘国昌、陈永福、刘忠的部队也能加入决战。然而又少了派去山海关控制关宁军的部队,所以顺军的实力和原本的山海关之战差距不大。

顺军依然是劣势,但是这个劣势大大削弱了。而且此时顺军并不知道自己处在劣势,锐气尚在。

所以,轮到顺军赌一把了,赌李自成那不到一万的老本兵,能不能趁着清军的轻敌打出一个初见杀,在第一轮攻击中就集中兵力和火力,打崩清军一角。只要初战能赢,那些明朝降军对李自成的信心就稳下来了,就会发挥出正常绿营兵的战斗力,把战斗变成势均力敌的正面对决。

还有一个变数就是,山海关的顺军能不能发现他们面对的清军是佯攻。经过吴三桂这么一折腾,集结在山海关的顺军加上新投降的关宁军可能会达到六七万人,而他们面对的佯攻清军,可能只是以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沈志祥等人的部队为主的两三万人,顺军的兵力是严重过剩的。

如果李自成派去接管山海关的还是张鼐,情况可能要糟,张鼐是冲锋陷阵的猛将,战略眼光非其所长,很可能自信义父天下无敌,只管一门心思地猛击眼前的清军。

但如果派去接管山海关的是刘宗敏或者李过,发现面前的清军兵力不足,就有可能判断出清军的主力未必在辽西。

在最走运的情况下,李自成这边带着六万顺军在蓟镇对决八万清军,第一轮暴击打蒙了清军。此时的清军相信了洪承畴提供的六年前的情报,不知道顺军有炮兵,不知道顺军步兵有长枪方阵,不知道顺军有重骑兵,还以为顺军是那种轻骑兵带着流民的流寇军队,结果草率冒进,吃了大亏。初战告捷之后,顺军中的明军降兵也相信了大顺与过去的明军不同,是挡得住清军的,发挥出了正常水平。

但清军也不是白给的,很快稳住了阵脚,一番鏖战之后,双方都精疲力尽。就在这时,刘宗敏率领的两万部队出现在了清军背后。

不过这只是最顺利的发展方向,真打起来,顺军有赢的可能性,输了也很正常。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