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中巍地产青岛项目:虚假宣传、验资百万背后的真相**

在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房地产市场一直保持着繁荣的景象。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中巍地产,一个在青岛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开发商,其青岛项目却饱受争议。最近青岛地产圈的人士全网都在谈论中巍地产青岛项目的虚假宣传、验资百万等问题,梳理如下:

虚假宣传:夸大其词,误导购房者

中巍地产在宣传其青岛项目时,采用了多种夸大其词的手法,误导购房者

1. 地理位置的误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巍地产声称其项目位于青岛的优越地理位置,但实际上却位于城阳白云山板块,距离青岛市中心有一定的距离。虽然项目周边有高速公路和地铁线路,但通勤时间仍然较长,对于追求便利生活的购房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缺陷。然而,中巍地产在宣传中却刻意回避了这一问题,甚至夸大其交通便利性,误导购房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豪宅定位的牵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巍地产将其青岛项目定位为豪宅,并声称是“岛城年度产品力代表作”。然而,从项目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来看,这一定位显然过于牵强。豪宅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沿海一线等稀缺自然地理环境中,而中巍地产的项目却位于城阳区,与豪宅的标准相去甚远。这种虚假的豪宅定位不仅误导了购房者,也损害了中巍地产的品牌形象。

同时,这个“岛城年度产品力代表作”缺乏充分的依据、数据来源以及对标分析,比如,项目的建筑质量、设计水平、配套设施强在哪里?项目的销售数据、客户满意度调查、专业机构评测结果数据在哪里?

二、验资百万:门槛过高,引发质疑

中巍地产在销售其青岛项目时,设置了高达百万的验资门槛。这一门槛引发了购房者的广泛质疑和不满。

1. 验资门槛的合理性质疑

百万验资门槛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显然过高,甚至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这一门槛的设置不仅增加了购房者的经济压力,也限制了购房者的选择范围。更重要的是,这一门槛的合理性也备受质疑。中巍地产在宣传中并未明确说明设置如此高门槛的原因和依据,使得购房者对其产生了不信任感。

2. 验资流程的透明度问题

除了验资门槛过高外,中巍地产在验资流程上也存在透明度不足的问题。购房者需要提交大量的材料和证明文件,但中巍地产并未明确说明这些材料和证明文件的用途和去向。这种不透明的验资流程不仅增加了购房者的疑虑和不安,也损害了中巍地产的信誉和形象。

三、项目质量与兑现力:令人担忧

除了虚假宣传和验资门槛过高外,中巍地产青岛项目的质量和兑现力也令人担忧。

1. 项目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网友爆料称中巍地产青岛项目的质量存在问题,如外立面铝板平整度不佳、铝板分缝大小不一等。这些问题如果属实,将严重影响项目的品质和购房者的居住体验。一个优秀的开发商应该注重项目的质量和细节,一个曾获得“岛城年度产品力代表作”房企更应该注重项目口碑,而中巍地产在这方面显然做得不够好。

2. 兑现力不足

中巍地产在宣传中承诺了多项配套设施和增值服务,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例如,其承诺的某些商业设施并未如期开业,导致购房者无法享受到相应的便利和服务。此外,中巍地产在交付房屋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延期交付、临时电等。这些问题都表明中巍地产在兑现力方面存在不足,难以赢得购房者的信任和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发布的这封《致双子星城北区全体业主的一封信》,有地产人说:中巍方面表达了背锅、委屈、掀桌子的三层意思。且不论背锅与委屈的成色,是否真如中巍所言那般沉痛,只说受了委屈就要掀桌子的秉性,也未免太过稚气。一个成熟的企业,在波诡云谲的商海里航行,稚气未消是很奇怪的,看起来也莫名其妙:一个浪头砸过来,就说不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资金曾被冻结10个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巍青岛地产于2023.11.16在西宁已经被五矿信托起诉,冻结了10个亿的资产,目前已经改名为青岛融新珏置业,名下的两个股东分别为青岛融邦投资控股(80%)和深圳国顺民安供应链有限公司(20%),而这两家公司注册地址都在青岛李沧区的一栋楼上,不知是否是巧合,并且都是融字头企业,如果再深入了解一下会发现,中巍的前身叫做佳源,中巍只是个马甲名字,只是该名字使用期间又被冻结了10亿元,所以又一度更名。

五、中巍地产的未来

双子星城麻烦缠身,白云山居定位失当,中巍在青岛开发的几个项目均表现出一定的困境。这些项目在建设、销售以及与业主的关系上都显得别扭,缺乏某种难以言喻的和谐感。可能就是缺乏开发经验吧,中巍地产似乎急于求成,试图跳过必要的积累阶段,直接开发豪宅项目——中巍云山墅。然而,这种急躁的开发态度并不符合自然规律。在房地产行业中,大师往往是从匠人做起,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才能逐渐掌握开发高品质住宅的精髓。中巍地产在刚需和改善型住宅项目上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却试图转身打造光彩夺目的豪宅,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