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99年的上海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无大型产业区和商务区,是纯居住社区,资源禀赋相对不足、文化积淀较浅。街道干部和社会工作者在自我介绍时,常说自己来自一个没有特点的普通街道。
但随着近几年参与式治理的推广,“没有特点”反而成了东明路街道目前为全市所熟知的特点,就是社区治理模式成体系、亮点多、居民行动积极性高。去年9月,第一财经记者走访了东明路街道,报道了该街道系统性地推动社区规划、营造社区花园,发动居民参与,提升社区活力的行动。
2020年,东明路街道引入四叶草堂开展“东明实验”,以解决社区问题、吸引居民参与为出发点,推动社区微更新项目开展和社区花园营建。一批能人从社区里冒了出来,其中有专业的设计师和各行业的资深人士,也有家庭主妇、老人和孩子。
通过最近的回访,第一财经了解到,从社区花园出发,多方协作,吸引公众参与,促进社区治理可持续发展,是可行的。
从“社区规划师”到项目主理人
2021年起,东明路街道在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科院等的支持下编制实施《“宜居东明”人民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随着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深化,2021~2024年间,街道征集到了200多个来自居民的社区规划提案,建立了100多个社区花园,连续4年举办“花开东明 缤纷社区”花园节,建起包括众多居民在内的社区规划师队伍。
东明路街道打造了棕榈树下共享客厅、彩之韵护绿队和12处社区微景观,以及心怡花园、幸福园等社区花园,从立项、设计、募资、实施到维护,社区管理者与居民之间形成了成熟的议事模式。
去年9月,三林苑小区的架空层和社区景观等公共设施更新都在施工建设。这次重访,工程都已完工,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小区的架空层清理完毕,改造开放了一批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社区规划师工作室、社区美术馆、儿童阅读室、社区会客厅等入驻,物业管理处和业主接待室等也设在这里。大部分架空层则改造为收费停车位,收入用来支持社区的更新运维。
三林苑也是此前参与社区花园、社区规划很活跃的社区之一。居委书记王敏告诉记者,虽然在2021年开始的社区整新改造工程中,居民共创的20个社区花园微景观被新的基础设施取代了,但居民们的好点子都被社区整新采纳,大家也形成了更紧密的联系,转向一起关注社区发展的新议题。
从空间营造到社区互动,当人与人之间建立连接并且关系愈加稳固,可做的事情就超出实体场所营造层面,向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延伸。四叶草堂发起人、同济大学副教授刘悦来告诉记者,“社区规划师”只是一个名字,不一定要叫这个名字,重要的是人们彼此建立了关系。
三林苑社区党群服务站一楼开办了一家流浪猫中转站“中途之家”,主理人Grace是从社区规划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她虽然属于社区规划师,做的却是动物慈善方面的事情,但她和伙伴们围绕流浪猫救助采取的行动,也与社区的空间发展分不开。流浪猫的活动范围、投喂管理和社区卫生,流浪猫的健康状况和社区居民孩子的休闲安全等,也都与社区中的场所和设施有关联。一家机构提供的“街猫”自动投喂机,提供定点捐款投放猫粮功能,三林苑配置了近10台机器,其安放位置也需要听取居民的意见并进行动态管理。Grace和她的伙伴来自有100多人的爱猫者群,肩负了相关议事和与其他居民沟通的责任。
三林苑皮卡游戏场是上海目前仅有的3个自由游戏场之一,它也是社区花园网络和参与式社区规划营造出来的。“自由游戏场”提倡保留“可预测”的危险,鼓励孩子们在冒险中学习。皮卡游戏场是用一台废弃皮卡车和木材、管材等搭建出来的。
居民陈海燕是一名公司行政人员,担任皮卡游戏场项目的社区规划师后,邀请了刘悦来、自由游戏场首位国内认证讲师钱铮等担任顾问,定向招募擅长木工、彩绘的居民能人参与,组织居民一起议事、设计、宣传、募款。众筹成功后,项目组带领社区里的孩子动手搭建游戏场,未来也将继续维护游戏场,看孩子们的意见和场地的情况,适时地再改进它,让它一直“生长”下去。
从东明路街道的经验来看,要让社区营造可持续,自上而下的资源支持和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形成合力需要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也需要久久为功的心态。
创智农园由居民接手共建
五角场大学路街区的创智农园,是上海第一个设立在开放街区绿地中的社区花园,也是本市目前唯一以社区花园为主题的公共绿地,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地块呈狭长状的三角形,两边分别是一座老公房社区和一座高端住宅区。2016年7月正式建成以来,创智农园已经成为国内城市中心区域最大、设施最完善的社区花园。
建成8年来,创智农园已成为全国社区营造和自然教育等领域的地标。第一财经上半年曾报道,创智农园输出的社区营造智慧,已经帮助创造超过200个公众共建的社区花园、1800多个市民自主营造的迷你社区花园,举办市民参与的社区共创工作坊超过1900场。
重访创智农园时,记者了解到,今夏大型台风破坏了部分花园,人们立即着手恢复重建并重新策划,目前被毁的部分已经长出新草。四叶草堂总干事尹科娈说,“创智农园看起来是破破的”,但它一直在变化。这种不断生长的状态,有赖于社群的不断参与。
四叶草堂联合创始人范浩阳告诉记者,此前维持创智农园的日常运行一直需要四五个人常驻,他们一直在探索在稳定状态下退出日常运营,交由周边居民接手,实现可持续的社区参与。
2018年,杨浦区创立“社区规划师制度”,聘任12位同济大学学者担任各街镇的社区规划师。刘悦来担任了五角场街道的社区规划师,并在创智农园小蓝屋挂牌设立社区规划师办公室,通过持续举办的各类活动,挖掘社区骨干、寻找居民能人,培育“先锋种子”规划师,并参与指导了多个周边社区的微更新项目。
2022年12月,四叶草堂支持来自周边社区的热心志愿者们组建了新的经营主体——共建社。现任创智农园项目负责人、农园堆肥小组发起人秦颖是社区居民,记者在创智农园小蓝屋见到了她和共建社的几位骨干成员。他们各有所长,有人是专业的设计师,有人擅长儿童教育、能够持续运营晚托班,有人专门负责组织大家议事。四叶草堂的技术核心骨干也继续留守,主持园艺工作、支持自然教育活动等。
共建社的接手,使创智农园与社区的联结更加紧密。经过一年半的运作,成员们不断改进运营方案,在维持日常开放的基础上,探索让农园实现收支平衡,并且成为更多居民可以参与的活动阵地。共建社社员每年固定为农园捐赠300元,获得认领“一米菜园”耕作收获和优先参与各类活动的权利。社员中的七八位骨干组成管理团队,半年一次竞选社长,轮流牵头组织议事和日常管理,实现农园的自主运行。
在共建社成立的第二年,已有一百多位社员,其中近百名是经常参与活动的周边居民,热心管理的活跃成员达二三十位。农园现在在园艺种植、自然教育、财商教育、女性小微创业支持、亲子共建、心理疗愈、公益孵化等方面安排了丰富的活动。
去年上半年,时任共建社社长三月带领大家修缮更新了建于2021年的创智农园欢乐游戏场,这也是一处自由游戏场。记者在农园看到,游戏场有四层,为四根木桩支撑的小木屋结构,有滑梯、轮胎、网子等设施和彩绘。在这次游戏场改造共建中,32组家庭、35个孩子参与,从发起议事、讨论游戏场怎么改造,到举办设计竞赛、募款和共同搭建,历时三个月,让大家体验了怎样自组织。改造中,联劝基金会提供了4837元,支持部分场地的硬件更新,共建社自筹资金11000元左右,成功探索了自我造血、项目可复制的模式。
有了这些经验,共建社未来计划尝试接手更多企业ESG等共建活动,探索形成借社会之力、获取多元资金、提供专业服务的商业模式。
在与共建社社员们对话的结尾,他们讨论起防范偷菜的对策,“一米菜园”里会员种的菜不时被偷,这令大家一直比较头疼。就算安放摄像头和报警设备,也无法直接解决问题。有人提到,其实有人偷菜也是对社员的一种提醒:你有没有经常来照看一下自己认领的土地?有没有及时收获?
成员们说,社区参与难在持续,但成员彼此之间可以支持、弥补,有时间就多来,没时间、不能来甚至退出也并不可怕。在这样的场所,成员们彼此支撑,形成一个共同体。他们相信,无论发生什么,农园也能一直运行下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