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11月19日),同济大学举行"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建设方案和2024科技成果转化"发布大会。会上透露,2023年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产出超过700亿元。

近年来,同济大学与杨浦区正共同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迭代升级。杨浦区将共建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力争更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同时,同济大学推出一揽子改革措施,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当日,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建设方案、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方案以及首批校内场景验证项目正式发布,一批科创企业投资项目、多个技术转移分中心签约。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一流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根据最新发布的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建设方案,同济大学重点推出"1+3×3"十大核心任务。

具体而言,学校将聚焦优势学科群,瞄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围绕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双中心",通过重塑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拓展三类基础资源,构建三大核心平台,提升三类专业能力,形成"校-地-企"协同场景驱动的多层级产业研发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企业孵化培育,努力把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同时,为畅通科研成功落地之路,同济大学允许将产业化前景良好、潜在市场价值高的科技成果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部分所有权或全部所有权都赋予科技成果完成团队,大幅缩短科技成果转化校内实施推进流程,鼓励引导其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研发,大力推进学校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同济大学和上海技术交易所深度合作,邀请交易所协助开展赋权实施流程设计,并为赋权及赋权后转化实施做全过程鉴证。通过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资助的创业项目,其项目组成员为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如需申请赋权,可免于提交产业化方案和进行可行性论证,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当日,2023年度同济大学"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颁奖。自2020年起,同济大学连续举办三届"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评选活动,共遴选出百余项具有转化潜力的优秀科研成果,涵盖人工智能、城市发展、生命健康、高端智造、绿色环保等前沿领域,其中部分入选项目已落地转化。

会上,同济大学首批23个校内场景验证项目发布,分别涵盖绿色环保、人工智能、城市发展、高端制造、智能网联等方向。近日,学校组织开展了校内场景验证项目评选资助工作,在校内搭建产业应用场景,帮助科研团队迈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步"。未来将逐步从校内场景扩展到校外场景,助力培育和发展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场,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与四川成都、福建晋江、福建安溪、新疆昌吉、内蒙古包头五个地方政府签约,将推动同济大学科技创新成果对接地方企业需求,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截至目前,同济大学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6个技术转移分中心。

作者:吴金娇

文:吴金娇 图:同济大学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