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持续推进引黄济青工程运行管理提质增效,全力保障胶东地区用水安全相关情况。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引黄济青工程建成通水35年来,累计向青岛供水超60亿立方米,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效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引黄济青工程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工程,是为解决青岛市及工程沿途城市用水并兼顾农业用水、生态补水而投资兴建的大型跨流域、远距离调水工程,也是山东现代水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自滨州市博兴县打渔张引黄闸引取黄河水,至青岛白沙河水厂,全长290公里,设计年调水规模1.03亿立方米。工程于1986年4月15日开工建设,1989年11月25日建成通水,从根本上缓解了青岛市用水紧张局面。

“回望青岛的发展历程,正是几代人打破经济发展水资源桎梏的奋斗史。”青岛市水务管理局副局长万光临介绍,青岛是中国北方严重缺水城市,多年平均降雨量687.5毫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86立方米,是全国平均值的9.5%,人多水少是青岛市的基本水情。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因水源短缺及连年干旱,大沽河连续实施四次应急供水工程,同步实行限时限量供水等措施,维持主城区基本供水。国家和山东省高度重视青岛市缺水问题,1989年11月建成引黄济青工程,缺水局面才得以缓解。

多年以来,引黄济青工程已累计向青岛市供水超60亿立方米,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效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引黄济青工程通水以来,青岛市客水利用量从零增长至2023年的近4亿立方米,城镇用水总量从3亿立方米增长到近8亿立方米。同期,青岛市GDP从150多亿元增长至1.57万亿元,常住城镇人口从160余万人增长到近800万人,引黄济青工程为促进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13至2019年,青岛市遭遇连续干旱,大中型水库基本干涸,主要河道全部断流,客水成为青岛市主要供水水源,高峰期全市城镇供水总量90%左右为客水,引黄济青工程连续运行时间800多天,成为青岛市保障供水安全的“生命线”。

改变青岛市供水格局。随着经济和人口不断增长,青岛刚性用水需求快速增加,用水量不断攀升。一方面引黄济青工程有效解决青岛市资源性缺水问题,客水的调入构建起青岛市“南北贯通、东西互配、主客联调、海淡互补”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客水逐步成为青岛市主要水源,2015年以来全市年平均客水利用约4亿立方米,占青岛市城镇供水比例50%以上。另一方面客水辐射区域逐步扩大。引黄济青工程从最初供给市南区、市北区和李沧区,进一步扩大到除莱西市以外的青岛市全域,设计供水能力从30万立方米/天提升至71万立方米/天,最高日供水超130万立方米/天,一泓碧水润泽青岛市千家万户。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引黄济青工程通水之前,青岛本地水源优先保障生活生产用水,生态和农业用水受到挤占。以青岛市“母亲河”大沽河为例,通水之前因承担了城区供水任务,河流超取现象严重,长期断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薄弱。青岛市近年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生态补水工程,推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随着客水输送到即墨、城阳、胶州和平度等大沽河流域区(市),有效置换河道水源,河道断流时间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明显复苏。通过水源置换,进一步将本地水源退还给农业,有效保障了全市粮食安全,助力特色农业发展。

(大众新闻记者 方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