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帕麦斯顿

一:雅尔塔会议,战后的势力划分

1945年初,二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即将获得胜利,“三巨头”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在雅尔塔会面,商量最后的反击计划以及战后如何划分势力范围,这其实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分赃会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对战后欧洲势力的划分,会议进行的很顺利,三巨头也表现的异常的默契,规则很简单,就是谁的军队到达什么地方就归谁的势力范围,他人不能强作干涉。在欧洲格局划分落定之后,丘吉尔被撇到了一边,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已经无法再与美国苏联相提并论,在关于远东局势的讨论里,丘吉尔很识趣的成为了局外人。

令人感叹的是作为抗击日军最为持久受害最为严重的中国居然被排斥在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还将被迫同意割让土地和承认外蒙古独立来满足美苏达成协议的条件。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都是作为战胜国,但是弱国无外交,本该享受荣耀其实又背负了屈辱,而中国对此毫不知情,境况比战败国还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勒斯在三八线

二:军事需要让步政治,苏联对日宣战

雅尔塔会议最终达成苏联对日宣战,为此罗斯福和美军远东司令麦克阿瑟起了分歧,麦克阿瑟认为美军完全可以独自解决对日问题,并独享远东的军事成果,并不想让居心叵测的苏联人掺和进来,将来肯定有处理不完的乱子。单纯从军事角度看,麦克阿瑟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麦克阿瑟毕竟是个军人,军人是不懂政治的,美军的军事实力固然所向披靡,但是在太平洋诸岛的作战,美军也都获得了胜利,距离日本本土也越来越近,但是每次都要付出很大的伤亡,在当今很多影视作品里我们都能目睹当时的惨烈,而且据美军参谋部初步计算,美军如果进攻日本本土需要付出至少一百万士兵的生命,日本对外已经声称做好了全体“玉碎”的准备,即便日本本土陷落,日本人还可以在朝鲜和满洲继续负隅顽抗,那需要美军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军进入我国东北地区

虽然美国已经启动了名为“曼哈顿计划”的原子弹制造工程,但是这毕竟是史无前例的,罗斯福并不敢把数百万美军士兵的生命寄托于此,这些科学家制造出一个超级大土豆也是有可能的,而且如果战争不能尽快地结束,美国国内的民众是不允许再死这么多士兵的,政敌也会借题发挥,罗斯福政府的压力太大了,所以不得已而为之,只能让苏联参战。

三:日本战败,双方开始抢夺地盘

1945年8月6日,随着一声巨响,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了,斯大林再也坐不住了,日本人崩溃在即,两天后也就是8月8日,150多万身经百战的苏军向日本号称“日本皇军之花”的关东军发动进攻,谁都没有料到的是,兵败如山倒,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在强大的苏军钢铁军团面前不堪一击,日军的崩溃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眼看着中国东北和朝鲜即将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人着急了,想想自己跟日军在太平洋的血战,付出了多少的生命和代价才有今天,胜利的果实马上就要落入苏联人的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岛原子弹爆炸

美国人迫不及待当晚召开军事会议,美国的高级军事将领心里已经很明确,他们的军队还在千里之外的海岛上,苏联的军队已经踏过了鸭绿江,他们已经不能在苏军前面占领朝鲜了,他们必须想出一个方案来,既能让苏联人接受,又能给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四:一个民族的命运竟然是这么随意的一划

美军高级将领一边开会,一边让两名作战参谋在隔壁作战室必须在半个小时内想出一个方案来,不然就要受到军事处分,这显然是美军高级将领自己的失算,需要找一个地方去发泄,他们不得不难为这两个从来没有去过朝鲜的部下,其中一名参谋名叫腊安. 腊斯克,作为下属只有服从命令,但是确实是无从下手,眼看时间就要到了,正在气头上的上司把他们俩枪毙了都是有可能的,满头大汗的腊斯克只好用红铅笔在朝鲜地图上,找到了贯穿朝鲜半岛的北纬38度线画上了一道直线。

就这样,世界史上最有名的纬度线38线诞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纬38度线

五:一条线改变了历史

美国人立刻把划分朝鲜的方案交给斯大林,斯大林为了大国政治的博弈居然同意了, 苏军就此停留在了三八线上不再前进,可是金日成率领的朝鲜人民武装急切地向南挺近,奈何自身实力薄弱,又受制于苏联的政治威胁,只好含泪随苏军北撤。

不得不感慨,在大国政治和强权势力面前,实力决定了话语权,那些弱小的民族和国家不得不选择妥协和服从,一个完整的朝鲜半岛就这样被划分了。

三八线,对于朝鲜人民来说,这是一条血泪线、一条分裂线。统一的国家、无数血缘亲情都被这条线给隔断了,而这么一条富有重要意义的政治分割线居然是一个下级军官在情急之下的随意一划,令人感叹,可悲又可笑!

(此篇文章为历史领域内容,所有配图以尊重历史真相为原则,均来自于网络资料库,如有涉及侵权,联系必删,敬请见谅。)

参考文献《最冷的冬天》《斯大林与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