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新书堂》·第507篇

内容来源| 本文摘编自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出品书籍

《阳明·问道十二境》

范烨主编

责编| 贾宁排版| 六月

8685篇深度好文:3266 字 | 10 分钟阅读


有人曾问梁启超先生,如何度过人生的痛苦?

他回复道:

“唯一的救济法门,就是依着阳明心学之法去做。”

当你感到内耗太多、心力交瘁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王阳明的思想。

或许,在那里,你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和力量。

一、龙场悟道:阳明心学的开端

决策代表着改变——在某个时刻,你需要思考一条不同的路。

少年的王阳明才气霸漏,一首“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于天,还觉山高月更阔”震惊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李梦阳,称他有状元之姿。

然而,王阳明科考之路却一波三折,屡次落第。直到28岁,他才高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

初涉官场,王阳明满腹抱负,一心为国为民。他忠心进谏,却因此得罪了宦官头子刘瑾,换来了牢狱之灾,并被贬到了蛮荒的龙场。

龙场位于贵州的大山里,四周毒雾弥漫,荆棘丛生,在这里生存也是一种挑战。

王阳明一路上躲过刘瑾的追杀,来到这里才发现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无奈之下,他在附近的山上找到一处洞穴,以硬石为床,以茅草为被。

生活困苦,为了抵抗内心的焦躁,王阳明打坐、读《易经》、结合历年来的遭遇和所学所思日夜反省。

某天半夜,他定慧顿悟,参破天机,通晓圣人之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此即“龙场悟道”,也是流传后世的“阳明心学”的起点。

王阳明从小的梦想就是做圣贤,走了很多弯路,却始终无法参透其中的玄机。

在这里,他经历病重,看过生死,亲自开荒种粮,教村民读书,得到了快乐和满足,才渐渐明白了:向内探求,觉醒心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也许这也正是上天的奖赏。在最艰苦和最恶劣的环境中,他以最强烈的方式感知到了“心”力量的强大。

二、阳明心学的精髓

阳明心学有三个核心要点:

一是心即理

王阳明年少时,程朱理学盛行,主张格物穷理。王阳明曾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却一无所获,反而累倒了。

从那以后,他不再崇拜权威,兜兜转转才终于在龙场这个地方悟道:万物皆内求。

有人指着树上的花问: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花开花落虽然由花自己决定,但能否触动你的心弦,却取决于你的内心。

即使外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只要内心保持平静和安宁,便如身处桃花源般自在。

二是知行合一。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知是认识,行是实践,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人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将其付诸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检验知识的真伪,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有一天,王阳明的弟子向他请教,自己的公务太繁忙了,根本无法专心学习,该怎么办?

王阳明说:“我从来就没要求你丢下公务来听我讲学,其实你平常的断案就是在修行心学。”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在事中磨练,才是知行合一的真谛。

三是致良知。

曾经有人质疑王阳明的心学:如果心中的理是歪理,再去知行合一,岂不是谬论。

对此,王阳明给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那就是致良知。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理,也是良知。

但是在成长过程中,良知会被欲望权利遮蔽,就好像明镜惹上了尘埃。

致良知就是要通过实践的修行和不断地反省,剔除心中的邪念,使自己回归本真纯净的状态。

三、用阳明心学,找回生活的秩序

浙大哲学系教授董平说:

“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是帮人建立一套完整的自我心身秩序,并以此支撑起我们的生活,实现人格的独立、健全、完整、统一。”

当我们内卷迷茫的时候,不妨重温一下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找回生活的秩序。

安顿好自己的心,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在《传习录》中有个小故事,说王阳明的弟子陆九川生病了,疼痛难忍。

他怨天忧人,诉说自己的命不好。

王阳明知道后告诫他,抱怨无用,常快活才是功夫。

陆九川听后豁然开朗,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生活。

一个月后,他的身体就完全康复了。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很多不称心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一遇到困境,就怨天怼地,只会把自己拖进负面情绪的泥沼。

王阳明说过:“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只在心。”

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正告诉我们,绝境只是心境。

只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稳住心态,修炼好内心,才能从容破人生的困局。

如何安顿好自己的心,可以参照以下几个方法:

1.认识并接受自己的情绪

每天通过情绪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包括触发情绪的事件、当时的想法和感受。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模式。

当情绪来临时,不要立即判断它是好是坏,而是先接纳它的存在,告诉自己:“我现在感到XX,这是正常的。”

2.培养清明的心智,掌控自己的情绪

内省机制:建立良好的内省机制,定期反思自己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有助于我们发现并纠正不良的情绪应对模式。

灵活思维:面对紧急情况时,通过灵活思维来应对。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避免陷入单一的情绪反应中。

3.保持内心平衡,追求中正平和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的情绪越是中正平和,福气也就越深。只有学会控制情绪,才能以平和之心笑对世间纷扰。

不妨像王阳明一样,定期进行冥想或静心练习,降低情绪波动,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为什么我们会迷茫?

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没有“知行合一”,想太多却没有行动。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不管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都要学会并且掌握,只学习不实践那是不可行的。

王阳明之所以能成为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心学大师,是因为他开悟之后一直在践行“知行合一”。

想起来全是问题,做起来才是答案。

凡是先做了再说,一边做一边修正,才能增加成功的机会。

具体的落地执行方法:

1. 立即行动,小步快跑

面对困惑与未知,不要等待完美的计划或答案,而是立即采取行动。从小事做起,快速迭代,每一次的小步尝试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比如,想要学习一门新语言,不妨先从背单词开始,逐步深入。

2. 反思调整,知行并进

在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表现,根据反馈调整策略。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明确目标、步骤和时间节点,同时保持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舍中得,破除欲望之贼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所困扰,如同被无形的贼人窃取着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然而,王阳明的“舍中得,破欲望之贼”思想,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解脱之道。

“舍”,并非简单的放弃,而是在深思熟虑后,主动割舍那些束缚我们内心的欲望和执念。

当我们学会在“舍”中寻找平衡,便能领悟“得”的真谛,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当我们不再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而生活,而是听从内心的声音,追求真正对自己有意义和价值的目标,人生才得以升华。

以下提供一些具体实践方法,帮助你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内心,实现人生的成长与升华。

1.设定界限,明确取舍

制定一个欲望清单,列出你当前所有的欲望,然后逐一审视,判断哪些欲望是符合你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的,哪些是需要舍弃的。

2.培养感恩心态,珍惜当下

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到感激的事情,无论大小,这有助于你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减少对欲望的过度追求。

3.修炼内心,提升定力

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进行冥想或静坐,专注于自己的呼吸,让心灵回归平静,提升自己的定力和专注力,学会在欲望面前保持冷静和理智。

4.追求简约生活,减少物质欲望

追求简约的生活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欲望,让内心更加宁静和自由。

例如,定期进行物品整理,舍弃那些不再需要或不再喜欢的物品。

5.设定长期目标,专注成长

制定一个长期的人生规划,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有助于你成长和发展的活动上。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好文阅读推荐: